《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是一本由[美]理查德·加纳罗 / [美]特尔玛•阿特休勒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精选点评:
人之为人的艺术。正需要有书为初学者铺开这样的一张网,在学科与学科之间以宏观的视野搭建网络。至于后续,需要读者再去网里拮取精华或是进一步探索感兴趣的领域。
读懂的太简,读不懂的太烦。哈哈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十版)》(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采取的是另一种框架:本书第一部分解释人文学与个人的关系,第二部分是人文学科,除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歌曲和舞蹈,还有电影。第三部分人文学主题,包括宗教、道德、幸福、爱、生死观、自然、自由。 仅看书名,便知《艺术,让人成为人》的苦心孤诣。要走多远的路,才能算一个人?这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第三部分所涉及的,无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何谓失败?何谓成功?幸福是什么?如何得到幸福?书中的观点,不一定让所有人认同,但至少不容忽视:一般而言,幸福的生活等于善的生活,但何谓善的生活却备受争议。有时,善的意思是德行,但并非总是如此。享乐主义者主张尽可能多地获得快乐,亚里士多德建议,只有奉行美德、追求智慧
作为这种入门程度的通识读本不需要作者个人立场,且涵盖的知识面越丰富越好,让读者尽可能多接触,发现自己有兴趣的点再就那个领域自己去找专门的材料深入了解就好了,这是这类书能提供的,我觉得它做到了。读起来美术那一章竟然最熟悉,基本上大部分作品都看过原作了,原本以为会很熟悉的电影其实完全不行,音乐是最陌生的,记下来了一堆感兴趣的,以后慢慢探索~
非常好的科普书。不过书名的翻译个人觉得有待商榷。
很好,看完这本书我的豆瓣词条一下子厚重了很多。
非严肃版人文艺术百科全书
没读完
嘻哩哈啦之后,若还喜欢,就该做点儿什么,例如,读这本书:)
在推荐和还行之间纠结(不是书不好),如果没有基础只是浮光掠影,基本不会有什么收获,有基础的阅读者(也许?)会觉得太过浅显,但这毕竟是一本教材,每个章节后都有学习要点和讨论题,如果好好花时间思考和延伸阅读,应该会大有收获,很可惜我没有做到。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读后感(一):《艺术:让人成为人》书评
作者:储洪涛
加缪说,“死亡是唯一的哲学问题。”
孔夫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艺术又会反作用于人,让人成为人。
艺术的意义何在?或许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有人会说“艺术让我们触摸生活”,有人会说“艺术是生活和工作中不同领域沟通的桥梁”,还有人说“艺术仅仅是用来欣赏的”。《艺术,让人成为人》以主题式的写作手法叙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文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全面涉猎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甚至生死、自由等人文领域,讲述了人类不断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从而丰富人类自身的生活的历程。这样一本通识类的关于艺术和文学的书籍,一方面,可以帮助那些对此领域饶有兴趣的文人墨客以及稍有涉猎的莘莘学子从更多元的角度认识艺术和进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此书亦有助于获得更开阔的视野,传承中国和全人类最好的艺术方法,并不断发展这些方式和方法。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艺术圈子的局外人。因此,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样一本多主题的文学和艺术通识类书籍无疑能带你涉足这个望尘莫及的文学艺术圈。
虽然我们对文学和艺术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文学和艺术;虽然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可能已经成为佼佼者,但我们不应只安于我们的领域。要知道“经由艺术和人文,方能成为真正的人。”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读后感(二):当归纳提纲更有效,每个点的切入力度十分有限
发现看完这么大部头的经典人文类著作后,才写出这么篇短小的书评,着实惊讶到自己,但仔细一想,假定自己读的是本大辞典或大英百科全书,结局应是相似,阅读体验丰富,待到写书评时却无处下笔。
第一编宏观论述人文艺术对人类的意义,第二编格外实用,一个子领域一个章节:文学、美术(含建筑)、音乐、戏剧、音乐舞台艺术(歌剧、音乐戏剧与舞蹈)、电影。广度深度通常只能取一,本书作者显然选择靠向百科全书式的广度而放弃了单一艺术形式的深度,作为各领域入门索引不错。文学我比较熟(广大豆友们估计和我一样)就按下不表,拿音乐举例,可以给你串联起耳熟能详的欧洲古典乐(海顿、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斯特劳斯等等等等)、交响乐、到二十世纪的爵士乐blues死亡重金属等,且基本每页都有相应曲调的二维码链接,看到哪就听那首乐曲,身临其境。
第三编相较之下有些内在散乱:宗教、道德、幸福、爱情、生与死、自然、自由,均为人文艺术的常见主题。但这里有个明显隐患,每个人基于自身的经历都会对这些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并不需要如第二编的具体艺术形式那样进行入门介绍。而一旦进一步拔高,则往往一步到位进入了哲学思辨命题,谈个宗教立刻一手王炸《圣经》《古兰经》《吠陀经》《道德经》,谈个道德与自由,康德、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边沁、古希腊众先贤鱼贯而出。更难受的是,都抬升到了这个高度,限于覆盖范围极其综合以致于每个单点几乎没有进一步展开的空间。
最后自然逃不出美国主流教材的局限,那就是欧美尤其是欧洲,才是艺术人文的发源地,为了刻意表明此书其实是放眼全球视角,因而每一章最后留个尴尬的三两页给到印度、中国、非洲的人文艺术以表心意。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读后感(三):另一种欣赏体验
从小我就喜欢看电影,后来又喜欢阅读,再后来喜欢听古典音乐,虽然凭着这份自然的喜欢接触了一些人文艺术,却始终停留在爆米花症候而不自知。或许是受够了,想要再往前一步,所以选择这本人文学通识书籍作为另一种欣赏体验的起点。
虽然这本书有点儿大部头的模样,但我还是选择拿出整块时间一口气认真而不拖拉的通读,课后的思考题会快速的在头脑中回答,阅读中也会停下来细想那些有体悟的地方。选择这样阅读是为了连续的建立人文艺术这个大门类的框架,同时塞入一些从书中和自己的经验而来的内容。
两位作者非常体贴的在帮助非专业学生或普通爱好者去接近人文艺术并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收获。在第一篇他们就提出了本书最吸引人的两个目的:第一,以达芬奇为例提出成为一个“无限”的人,鼓励人们放下偏见和胆怯,张开眼和心去欣赏不同的表达,虽然并不保证都是愉悦的体验;第二,以批判性思维为凭借去欣赏,一方面全情觉知作品和自己,另一方面以理性做全观的视野鉴赏所见所闻,全书的叙述和课后搭配的思考题、延伸阅读很好的让我们知道如何批判性思维。
在选择这本书阅读之前,我正在寻找一种可能结束被动欣赏的习惯,当然书名给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了方法还不够,书中的大量篇幅是介绍内容的。
作为一本通识书籍,作者在简单明了的框架下更多是在输出一些常识给阅读者。例如神话故事,这个西方艺术创作的基石,通过讲述和剖析最常被发挥的几个故事,在晓得故事是怎么回事之外,还能能够体会到里面的精道之一二。再比如戏剧这个学科,引出了戏剧规范这个概念,通过希腊古戏剧和英国伊丽莎白戏剧的对比,对于戏剧规范的理解就显而易见了,而这会帮助我们理解戏剧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以及是如何表达的;这一部分介绍的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真的有把看官拉进剧场的作用。在人文艺术涉及的主题部分,补充了许多哲学知识,例如幸福,给出了比较古典的几种定义。这本书立足西方介绍人文艺术,思想视野却是全球的,东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有不少篇幅做概括的介绍。
以后会再拿起这本书,就某个章节、其后的思考题细读或者是查阅一些信息,这样的海量信息需要时间发酵。不知道您是怎么阅读这本书,又获得哪些启发或收获呢?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读后感(四):艺术是生活的照妖镜
——《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读后感
书是世间的天使,艺术是万界的灵物。
艺术给人以梦想的翅膀,带我们到很远很美的地方。书和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让人变成非常人,使人和自然更完美。
每个人都想拥有最大的力量,以面对内心的召唤而能无所不能的实现,不是作为活着的人, 而是成为一个人文的人,非常的人。艺术修养让一个乞丐成为最尊贵的人,内心的贫瘠同样也可以让最尊贵的人成为乞丐,从“二泉映月”中的阿炳、“朱门酒肉”内的富三代等莫不如是。
最近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人生虽短促,艺术恒久远,这本“最伟大的人文学教科书” 跨越不同文化的疆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人文艺术的世界,了解人类历史上在人文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重温一直被人们忽视的人文学科的魅力。
《艺术:让人成为人》书中大胆地告诉所有人——人非草木,人非禽兽,自从你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你就已经与这个世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个世界上其他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感情和关系,是你成为人的根本,也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不要由于精神的贫瘠退变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部件、一个符号、 一个“活物”. ..
弘一法师李叔同提过:“艺术的境界是与宗教相接近的,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艺术:让人成为人》的阅读还真是一个唯美的艺术之旅,读完此书,走完旅行,将会领悟:与历史上以及世界许多文化中的人文学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带给你的精神愉悦相比,人类从物质和科技的本性富足安逸中获得的快乐简直微不足道!
古人云:“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人文艺术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而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定会成长和变化。因为生活在那些时代的人与现代人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将继续纵贯不同时代、横跨不同文化和民族,不分性别拜访人文贤哲,撷取其精华,从而觅得欣喜之理由,以及滋养心智之灵感。
艺术带给你的美感和知识一经进入人的意识,便会帮助人们顺利地去解决各种问题。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曾今提出艺术教育两大目标:一是教人用艺术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二是破除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引导人由苦恼的世界走进幸福的世界、和平的世界和爱的世界。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孙一先生也在他的力作《评书江湖》里说过:“一闭眼啥都来了,一睁眼啥都没了...”艺术复杂化的简单、社会化的个性、自然化的人文、宏阔化的精微、有为化的无为,都已在《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的艺术之旅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体验。
修身莫若养心,至乐无如读书。开卷有益吧!
——明镜台于戊戌年季春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读后感(五):这本大书里,仿佛藏着许多本导览式的小书
与《听音乐》一样,这本《艺术:让人成为人》也是大部头但易于阅读的经典通识读物。只不过,它的着眼点不只在“音乐”这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而是尽力含纳一般所能接触的艺术的各个方面。
“艺术”二字,无论日常使用,亦或学理划分,以最浅白粗略的方式而论,有广义与侠义两种。侠义自然是集中于绘画、雕塑等视觉化的表达,有时则也可泛指人文(Humanities),还包括但不限于文学、音乐、戏剧等等。本书取的是后一种。
中国古代有礼、乐、射、御、书、数合为“六艺”,乃君子必修技艺;又有琴、棋、书、画并提,常被人视作文人的基本修养。在西方也不乏与此相若的事物,如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所提倡、德文称Ausbildung者——有人译为“教养”,其实并无极切合的译法,大略是市民家庭出身的良好子弟应该具备的种种资质。
与绝大部分就音乐论音乐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明明白白地承袭自“人文”“教养”这一脉络。英文原版书名“The Art of Being Human”,带有微妙的双关性,同样无法找到全然妥帖的中文对应。目前选取的译名“艺术:让人成为人”,在保留原名要素的前提下,作了一定的阐释,使内在含义得以昭显——通过人文的灌溉,更好地了解身处的世界,成为一个具有知识、良心,懂得爱人与自爱的合格的人。当然,这种拓展化的译名是否合适,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全书一共分为三大板块,也就是三编。第一编初识人文艺术,除了将读者引入人文天地之外,尤其还提到了批判性思维,以及神话与人文艺术的起源;第二编则分述人文艺术的各门学科,有文学、美术、音乐、戏剧、音乐舞台艺术和电影;第三编较为抽象,谈论人文艺术的主题,囊括宗教、道德、幸福、爱情、生与死、自然、自由这几个最经典的题设。
具体看看音乐相关的章节。第六章音乐,第八章音乐舞台艺术,这两部分合起来,像极了爱乐者熟悉的音乐通识读物,只是更集中于叙述主干:首先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接着以风格类型为线索带读者探索不同的音乐体验,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艺术歌曲、爵士乐与蓝调乃至嘻哈文化、先锋派音乐。至于舞台艺术,则从早期历史一路叙述到巴洛克、古典、现当代,每个时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蒙特威尔第、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等等。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部分,放大来看都可当成独立的、标准的通识小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当所有部分组合在一起,它们形成一种内在逻辑,即从相对具象(文艺)到抽象(哲学)、从常识到涵养、从知识逐渐上升到“人”之为人的本体。
“让人成为人”,无疑是本书最深层的诉求。若允许将意义稍作缩限,只谈理解音乐,这本书也不无裨益。听音乐,听的永远不只是乐音,而一定需要同时倾听它所处的背景文化——听得越深,越是如此。而这一点,恰是绝大多数仅仅普及音乐的读物无法承当的。所以向所有的爱乐者推荐这本书,愿能从更广博的视角、在更坚实的土地上,去反观音乐的因缘与魅力。
本书的版别同样须加以说明。目前市面上印行的有数种,而本文推荐的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推出的新版。该版根据原书第10版译出,为中文版中最新。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