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由[日] 野口悠纪雄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一):不知所云
感觉很零散 想一出讲一出 其中还参杂着作者个人回忆 想从尽可能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又带着个人感情色彩 而且感觉并不专业与通俗易懂 完全就是一本作者随笔既视感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放弃了
但是考虑到自己可能专业受限 作为中国人阅读习惯方式不同 以及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也查阅了大量文献 暂且两颗星吧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二):日本的过去,中国的现在
野口悠纪雄站在历史的最高点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这本书的核心是1940年体制。
反观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在经历着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心中带着些许惶恐,中国人在民族精神这方面还是略弱于日本的。在经济建设方面,经常会出现日本的大匠精神这一词汇,可以说,日本在很多方面的成就还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体制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经济推波助澜,也可以让经济险阻重重。这本书,可以说是良心之作。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三):《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
日本的文化、政治、经济发展和中国的相似度实在太高了,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和八九十年代的股市房地产泡沫破裂对于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野口悠纪雄反思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被世界抛下的原因是政治经济体制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不协同,这点我持保留意见。但适应当下和未来的产业发展和配套的政治经济体制确实是中国目前走出经济周期的唯一道路,就像美国在九十年代超越日本时做的那样。道理虽然易懂,但是真正做到何其困难。仅是协调国内产业经济发展、制定合适的金融政策和国际多变形势、各国势力利益的不断博弈来说,形成长期有效的经济发展环境就得花费多少资源、智慧、精力才能有所成效!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四):以史为鉴看中国经济发展
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汽车和半导体领域超过了美国,而当时这些行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所以当年美国也对日本发动了贸易战。联想到最近的中美贸易战,不得不说,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贸易战不可避免。
日本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比较类似,都是统制式经济,为什么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开始陷入了停滞,分析背后的原因对于未来的我国经济发展很有帮助。
统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至于孰优孰劣,过去的世界经济发展路径来看,都不是完美的经济体制。即使市场经济也无法解决经济周期的问题,无法避免多次的金融危机。也许这方面也离不开趋势,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最终达到平衡。
看起来,中国的发展进度至少比日本晚了20年。我们赶在了好时候,俗话说的,风口上的猪。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五):读后感
日本在泡沫经济的巅峰时期,人均GDP超过了美国,所以日本在人口只有美国一半的情况下,GDP总量达到了美国的七成,在当时的汽车制造和半导体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但现在来看,巅峰的背后,日本经济有众多隐忧,一是劳动人口早已达到巅峰,之后迅速老龄化,导致国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经济陷入停滞。二是基础科学实力不足,IT革命在美国兴起,日本未能在这次新经济革命中跟上脚步,导致人均GDP被美国超越,之后差距持续拉大。至于大家普遍认为的日本在泡沫经济时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造成众多坏账,拖累经济。事后看来,总体的损失相对于整体经济数额并不算特别巨大。引领日本经济进入战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制在取得重大成功后,未能及时自我革新,叠加人口的老龄化,才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的根本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六):“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这确实很难。”
日本经济学家前大藏省官员野口悠纪雄回顾日本经济70年风风雨雨,从战后重建到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再到八十年代的泡沫经济之后走向衰落,始终没有摆脱1940年战时体制(政府干预经济分配资源)。五六十年代重化工业垂直一体化生产的发展得益于这个体制,当今日本经济渐渐落后也得归咎于不再适应时代潮流的这个体制。作为谈论经济的这本书,并不十分难啃,很好的一点是经常穿插图表,想传达的意思一目了然。野口曾最早提出泡沫经济这一概念并多次发文警告日本政府,当时的环境,不动产投资从国内到海外,“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土地价格暴涨,工薪族即使辛勤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自己的房子,勤劳工作却未必有回报,而倒买倒卖土地却能不劳而获地得到巨额财富”。听起来有点似曾相识是吧。“在泡沫经济正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很难承认它是泡沫。要指出它是泡沫,则是一件更难的事。这是一场孤独的战斗,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七):战后日本经济史 野口悠纪雄 20180805
终于看完了,第一次读经济方面的书籍。
最大的感受:日本经济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目前都是按照日本的经济模式在发展。
对日本来说,1940年体制推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而中国的社会制度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泡沫,至于泡沫何时被刺破,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泡沫软着陆是理想的方案。
日本80年代到90年代的经济状况,对当当下的中国有借鉴意义:国家如何掌控经济命脉,个人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获得财务上的成功!
吉隆坡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八):野口悠纪雄对战后经济奇迹的态度更审慎
今人都知日本经济增长自1990年以来长期停滞,但停滞前夕,日本社会的主流观点还沉浸在经济繁荣和“日本第一”的兴奋中。1987年,《周刊东洋经济临时增刊近代经济学系列》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因泡沫而不断膨胀的土地价格》,作者是一位叫野口悠纪雄的经济学家。他率先提出“地产泡沫”却无人赞同。这一年,日本媒体关于“泡沫”的新闻报道只使用了一次。
野口悠纪雄出版《战后日本经济史》回忆当年的情形。战后经济腾飞使得人们增长了民族与国家自豪感,原非坏事,却高估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及其制度,所以更愿意相信是经济繁荣和用地紧张必然导致地产价格上涨,而失去了冷静理解问题的耐心。野口悠纪雄对战后经济奇迹的态度更审慎,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幸存下来的战时经济制度。他生于1940年,经历了日本经济的废墟、恢复、起飞、繁荣和停滞,在书中以个人经历和学理判断呈现了日本战后经济70年的一种面貌。起于1945,止于2015,正反经验兼顾。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4-28书情)《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九):读后感
只有泡沫破灭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是泡沫,作者的一句经典总结。
总是想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吸收一些经验教训,但最终发现这是人类的共性,所以还是期待能从中把握一些道理能为投机所用吧。
1、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成于此败于此的例子太多,一段时期适合但另一段时期不适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经济体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由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来推动的,金融部门服务于企业可以对企业起到帮助作用,各种过分逐利的行为必将导致泡沫。
3、我国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世界经济活动分工替代由于成本优势得到的发展,继续发展必然要抓住科技进步这个核心问题,现在来看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是正确的。
4、美日贸易摩擦这种先例值得参考,人民币升值应该是中长期趋势,随之而来的股市,房价也会随着提高,会不会形成泡沫要看整体金融政策是不是过于宽松。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十):改开50年的时候,不要成为第二个战后50年
战后日本发展道路,就是改开后我国的道路,一毛一样。先是复苏,后是经济高速增长,后来房地产价格高涨,不过90年代初日本后来房地产泡沫破解了,而我们没有。90年代初的日本,书中有语句说“把东京卖了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我想把东换成北,好像也对;书中说“人们都认为日本比美国强”,好像把日本换成中国,好像也对;书中说“顶尖的大学都在美国,而日本却没有”,同样换了,也对。有前车之鉴,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是把人家一套东西拿过来,走一遍,哪有那么多特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这确实太难了,自以为很强大,其实落后了30年。
1995年,战后50年经济发展到达顶峰;到2015年,这20年,被称为失去的20年,经济没啥气色,沿用固有的观念,没抓住信息革命,社会出现“养老院难”,社会中“勤劳致富”的观念淡漠。作者质疑,提高退休年龄解决不了问题,鼓励生育解决不了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变革体制,抓住时代脉搏。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紧密相连的,我们抓住了信息革命,我们主办进口博览会,我们要发展区块链,我们提出“放管服“……
真心希望在改开50年的时候,不要成为第二个战后50年,前人已经把路了,接下来我们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可好,加油!!!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