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满屋梁》是一本由许岚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一):味同嚼蜡
当小说看,没有情节,当历史看,语焉不详,当人物传记看,并没有突出人物鲜明的特色。总体而言,虽然是截取了每个人的人生片段,但不够典型,所以流于表面。
整本书读起来没用多久,读完后,也没有任何收获,甚至连心情都不会有波动,味同嚼蜡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此前阅读过的《南渡北归》,相当一部分人物与此书重合,虽然《南渡北归》主观意识太浓,许多论断有失偏颇,但至少,作者还是做了一些工作,付出了一些努力地。此书则给人以东拼西凑,还没拼好之感,看起来花哨,实则没任何内容。读完后总觉得有点浪费时间,所以我当初是为什么买的这本书?因为便宜么?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二):岁月如醇香的酒
提到民国不禁能让人们想到很多民国的故事, 那段历史虽然不那么遥远, 也有过不少的杰出的人才。 《岁月满屋梁》 就是写的民国时期西南联大里面的故事, 这些人物多是我们熟悉的人物。 这些人都是当年西南联大里出类拔萃的人物。
很多人在后来所出的作品, 也是大家特别喜欢的。 在众多的人里面我特别钦佩的是施松卿和汪曾祺夫妇, 施松卿因为机缘巧合在学校认识了汪曾祺, 后来又在一所学校里任教, 喜欢吃当地甜甜的胡萝卜的施松卿, 经常能收到汪曾祺带来的胡萝卜。 看过汪先生的书, 有谈吃的书籍, 关于食物的研究可谓细致, 在下放到农场的时候甚至还在那里画了一本马铃薯图谱。 而在这段下放的日子里, 没有出现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现象, 而是施松卿给他写信也让孩子们写信给他。 汪曾祺后来被打成右派的时候施松卿也是一人抚养孩子,没有怨言。 还悄悄的买酒给汪曾祺。 一起携手走过了几十年, 这样一起承担艰苦的生活的夫妻不正是人们所羡慕的么?
书中一共描述了15对夫妇, 他们都是那个年代联大的优秀的学生。 虽然那段岁月在现在看来很艰苦, 条件也没有现在好。 岁月并没有因为艰难,而影响他们的感情, 相反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显现出来他们的感情至深。
让人羡慕的并不是年轻的时候的青葱岁月,而是不论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 还能相濡以沫的在一起,两个人一起变老, 携手互相扶持到老的才是真的让人羡慕的。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三):民国爱情—悠悠岁月情意绵长
民国爱情—悠悠岁月情意绵长
今天拿到这本可爱的精装书,封面的话语和名字已经很触动我了。就像腰封上写的,“一支妙笔追不上烽火岁月本身,单将那些名字放到一起,就足够了”。那些名字正是我对民国最感兴趣的地方。当时高中,文科班,班主任老师就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关于林徽因、梁思成、沈从文等等那些大豪的风韵往事。他们的文章出现在课本上、试卷中总是一种方式展示真性情。可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们作为血肉人的浪漫爱情。总是说诗人懂浪漫,其实文化人也是如此。他们的谈吐幽默、深情款款,似乎穿过民国烟雨,款款走来。民国的女子优雅端庄、知性可爱;民国的男子浪漫幽默、儒雅风流又深情款款。
林徽因的童年我之前并不熟悉,当时还有些嫉妒这个女人,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男人的爱,其中的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于他的童年,童年的冷酷现实让她更加早熟,要强的性格,出类拔萃又锋芒毕露。梁思成宠她,如此甜蜜美好。水火交融、彼此互补,这应该是最好的爱情了吧。至于徐志摩,他的品行我是不喜欢的。但他也是可怜之人,10年前,为林徽因离婚,10年后,他因她而死。只能说惆怅无比。
对沈从文印象深刻的是他当时被打压住在穷乡僻壤,他写信给别人(可能就是三三),说:“这边风景独好,你若来。。。”当时就对他苦中作乐的率真特别有好感。张家四姐妹虽然出身名门望族,嫁得也如此幸福,但是却没有架子,包括张父的开明,都尤为可爱。张允和的一个“允”字,便是他们的一生。一句句的“三三”,让人心动不已。胡适在里面也扮演了一个可爱的角色。不过,虎耳草,他是拥有了的。一生在这样的感情中,虽然自卑,但也应该有些幸福的,就像他抱着三三的第一封来信时开心的哭泣。
梅贻琦和韩咏华之间的爱情之前倒是没有听说。故事里的梅贻琦一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如此形容他,怕是不能再贴切。永远的温和平静,韩咏华对他更多的是仰慕和敬佩。他们的爱情虽然平淡,美好地似乎没有甜蜜,举案齐眉,不知道,梅贻琦对韩咏华有多少爱。可能是责任和担当吧。他会不会知道曾经的10岁小女孩那么喜欢他?有点心疼。一本正经的男人。不过,他的校长角色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否认。“梅夫人”呦。。。
泛滥的少女心,我何时会遇见你?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四):民国的爱情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爱情似乎变得越来越难寻觅。爱情到底是什么,有些人觉得爱情就是浪漫体贴,有些人觉得爱情就是简单到柴米油盐,更有甚者将物质看得高于一切高于爱情。那么民国时代的爱情又是如何的呢?
讲到民国时期的爱情,最近在看许岚枫老师的小说《岁月满屋梁》,这本书总共收录了十五个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这些人中不乏有风流多情的才子和清高的才女,比如徐志摩和林徽因胡适等大咖,他们中有的人为了心中那份回眸一笑终生未娶妻一个人孤独终老,有历经烽火的岁月磨难才能比翼双飞的伉俪。讲真,看完这些个故事有的让我唏嘘不语,有的让我为他们感到扼腕叹息。这些人虽然都生活在遥远民国时代,虽然那时时局动荡致使人们流离失所,但是他们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失去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她们没有过多的对物质的追求,需要的更是和爱人心灵契合。
这些民国时期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故事成败与否,看完都会让人感觉印象深刻,又可以让人羡慕之至。相比较今天电视剧、爱情小说里的那些爱情、婚姻,这些发生在动荡年代的爱情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对梅贻琦而言,在现代人看来就是许多现代女人避之不及的“凤凰男”或者绩差股,潇洒多金这样的次和他统统搭不上边。可是韩咏华丝毫不以为意,从没有抱怨也从不计较。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更是是经历过战火与世情双重考验的,读下来更让人感到崇敬,也更让人心疼。文革中很多父子反目成仇夫妻相互批斗,但是他们俩还是过得恩恩爱爱。在一个爱情常被随意抛弃和背叛的年达,陈岱孙更是以自己一生的时光来守望一段不会有结果的感情。他的爱恋不是婚外情更不是第三者插足,只是一个普通男子坚守自己的感情。
当时光流逝,生活慢慢褪去最初的华彩,逐渐呈现出粗粝的面目,他们仍然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就像当初第一次见面时的那样你侬我侬。书中这些故事更多展现出民国时期普通大众的爱情画卷,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尘封已久的故事,在我看来却是值得我们当代传颂的爱情,展现出一幅感人的民国爱情画卷,演绎出时代一幕幕的爱情故事。书中的故事短小精悍,感情真挚文字隽永,读完,让人意味未尽,使我们更相信爱情。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五):因为爱情
“犹可叹的历史沉浮,回不去的黄金时代。”----《岁月满屋梁》
这是腰封上的一句话,关于那个年代,虽然岁月中有着无法拂去的阴霾,但无法掩盖群星闪耀的光芒。他们可能有过黯淡的时刻,可这些名字无疑都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们或平淡、或激烈、或两情相悦、或情有独钟的爱情,在历经烽火的岁月中宛如一场梦境。
1
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岁月,时局的不安总会带来分离、带来苦难。身在其中的人们,又如何能够轻易获得幸福。
汪曾祺一生三起三落,两次被打成右派,支撑他的是施松卿的不离不弃,她始终是懂他的,所以可以相守、相伴。
陈寅恪失明在先,骨折不能行走在后,在文革中更是饱经苦难,唐筼是他的妻,更是他的眼,他的笔,他同甘共苦的伙伴。
张充和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爱什么人,与傅汉思的婚姻,让她在获得爱情的同时,得以保留住生命中的美好与诗意。
还有很多人,他们在艰难的时刻能够获得相濡以沫的爱人,即便生命再艰辛,终究是有些东西,可以慰藉。
2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够圆满,在这不圆满的爱情前面,保持初心的坚守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他们甚至并没有去奢求什么,放在心间上的人儿,怎么舍得她们为难。只要她过得好,就已足够。
金岳霖一生的“逐林而居”,就是这样的故事。他对林徽因的爱情从最开始就已经迟到,面对已经身处婚姻中的女子,他不奢求她回首与他共度,反而能够真心祝福她与梁思成的婚姻。而自己,跟随一生,守护一生。梁思成在林徽因逝去之后尚且续弦,而金岳霖,在衰弱的晚年还在为了一张意外得来的林徽因照片欣喜若狂,在伊人去世29年之后还对她的生辰心心念念。
陈岱孙终生未娶,他对王蒂澂的爱情相较于真实,多了种未知的神秘;卞之琳倾心多年,为心爱的张充和写作的《断章》成就了自己的诗名,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曹诚英或许幸福过,但是在与声名的对峙中,她败走他乡……这些未完成的爱情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情有独钟。
《岁月满屋梁》,将那些民国时期传奇人物不为人知的私人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本书中,我们不妨舍弃争议,只谈风月。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六):民国英才谱,交颈鸳鸯情
《岁月满屋梁》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一支妙笔追不上烽火岁月本身,单将那些名字放到一起,就足够了”。确实,这样一本书只要这一句话,就足以吸引读者了。
“林徽因八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位程姓太太,是个上海女人,很会说话,又接连生了儿子,很快便赢得了林家的一致喜欢。
得宠的程氏二娘与她亲生的孩子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林徽因的母亲则几乎被整个林家遗忘,和林徽因被安置在相对阴冷狭小的后院。在林徽因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的形象总是和怨言、泪水联系在一起,她几乎不记得母亲的笑容。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林徽因一生都对封建思想深恶痛绝。她厌恶男子的“三妻四妾”,也不愿做恭顺谦卑的“贤妻良母”。长大后,她只要想到自己的童年,就会无比渴望一段完整的独属于她的爱情。”
——许岚枫 《岁月满屋梁》
看到这样的文字描写,民国的特别之处已经一目了然,诚如我早前说的那样,民国是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交融贯通最特别的年代。当然,民国的才子佳人,也因这段文字拉开了时代的帷幕。
“有段旧梦,谓之民国”。一提起民国,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民国是一座惹人流连的戏台。星斗辈出的西南联大,实乃一折压轴。那时的才子风流多情,才女清高却难得,登场唱罢,一众公子名媛做着新浪潮的梦。然而生逢乱世,终难独善其身,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大局主宰,存亡、进退、爱恨、取舍,人性的暗淡与光辉躲藏于时代锋利的剑刃下,苍凉别离抑或温情相守,皆成宿命。
逸事,情事,家国事……
痴者,悔者,傲骨者……
世纪洪流裹挟着数不清的文人轶闻,悄然点缀于国学鼎盛的历史时期。当繁华落尽后,返璞归真时,山河那头的动荡岁月早已化作扬尘,静静地伏在檐梁之上,等待后来人。
看到作者许岚枫的介绍:“电影编剧。喜安静、阅读、光影,白茶清欢无别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许,真的是这样心境下的人,才更喜欢民国的历史,才能更细致地了解民国的风韵吧!
读过《岁月满屋梁》后,发现这就是“一部民国英才谱,满眼交颈鸳鸯情。”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七):河山总在我梦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民国不仅是个政客你方下台我登场的时代,更是才子佳人情深意浓的时期。
站在一百年后的时点,回望民国中的男男女女,我们才发现爱情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那些海誓山盟并不会随着风云变幻而消逝,而是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更加清晰。无论是我们熟知的林微因与梁思成,他们尽管颠沛流离,但心中始终充满的是对配偶的忠诚与热爱,充满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是我们忽略的朱自清、陈竹隐,他们尽管可以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宁可守住清贫,也要把正义与仁爱撒在前行的路上。
作为一代过客,他们留下的不是墨宝之类,而是精神财富,在各自的专攻领域中想凡人之所想,急凡人之所急,他们并不标榜自己是名流,要在上层社会中混个模样,但是他们严谨的作风、朴素的精神确实感染了当时当世的人,也为当时当世的人所称颂,为他们写下历经百年而不朽的文字,为我们的后人有了追随的灯塔。
书中举了十五对伉俪,有些是我们熟悉的,有些是我们仍然陌生的,但唯一的共同点,他们不再拘泥于物质,而是升华为精神,之所以会拥有这样的格局,一方面是其生活的时代有关,毕竟兵荒马乱,朝不保夕,他们即使有别墅豪车,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他们已经经受了近七十多年的屈辱,在列强的船坚炮利后,他们觉得青春的价值或者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这个时代的平凡人做些什么,而中国向来是和谐乐感的民族,因此他们自动自发地成为了引领时代的精神领袖。
作为精神领袖,他们并不孤单也不骄傲,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长在一团污泥中的荷花,用其皎洁的身姿去标识自己的清高,如果用学术的语言而言,他们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因为自身无时无刻不生存在名缰利索中,是不自由不独立的,所以他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打破这些陈规陋习,去唤醒黑屋子里的人。
西南联大,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有纵深,才让这群知识分子有了生存的土壤,他们可以说在列强的侵略下,已经没有力气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但是他们有骨气,有思想,有觉悟,通过他们的“鼓动”必然会让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走到一线,作着还我河山的奋斗!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八):那是爱情应有的样子
这是我读过的写民国人物最最真实的一本书,里面很少风花雪月,所有人都在真实的生活,日夜交替,茶米油盐。每一对固然给后人留下很多或唯美或凄美的爱情,但在当时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寻常日子。不过在那个烽火岁月大背景下,也恰恰是这些看似寻常的日子,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以及众人传颂后,便都有了让人怀念的资本。
梁思成与林徽因这一对已经在中国建筑史上成为了不能忘记的符号,他们那生死不渝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作者在本书写他们的时候更多是落在日常琐事,平平淡淡之中更显深情。我佩服的地方与作者有些相似,那就是林徽因最后选择了一个可以用一生来回答该怎样去爱的人,而不是一个浪漫的理想化诗人。我钦佩徐志摩的才华,但我看不起他在爱情方面的人品。
我喜欢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那是在一封一封书信里沉淀出来的感情,那是有着时间和空间作为辅助的相思。但是二人没有相知,这是悲伤的源头。作者在这里通过他们的二人几十年的变迁说透了这一点,让人感慨。
梅贻琦与韩咏华的爱情更像是命中注定,所以二人一生都那么从容,不争不燥;张充和与傅汉思则有点互相爱慕的是灵魂,二人超越了国籍国界的爱情,给了张充和一生的安稳;周培源与王蒂溦让人知道什么才是爱情最美的样子,没有波澜,一生淡然,岁月在这样的爱情面前,一败涂地;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是经历过战火与世情双重考验的,所以更让人崇敬,也更让人心疼,但更让人知晓夫妻的意义;陈演恪与唐筼是不离不弃与相知相守的爱情,你的眼睛看不见了,没有关系,还有我,你走不动路了也没关系,还有我,后半生两人悲惨的遭遇却更见爱情的不易;胡适与江东秀,四个字,娶妻娶德,而这二人中间还有一个曹诚英,爱上一个人有时候没有理由,所以她为胡适孤独一生;汪曾祺与施松卿二人的爱情平淡的让人诧异,但谁说名人的爱情一定要惊天动地?所以这便是人间最好。
金岳霖与林徽因,这一段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我看红了眼睛。作者也从此开始写了些民国完美爱情背后的第三人甚至第四人,但是因为这些人的真性情,却怎么也让人反感不起来,爱就是这样没有道理,爱就是这样可以天长地久,就如金岳霖,在林徽因逝去29年依旧记得叫上旧友一起来家吃酒,只因为这天是她的生日,这样的爱情,叫守望。
这本书陆陆续续我读了很久,对于书中民国时期的爱情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或炙热或清冷,都让人无比向往,也是看完这本书,我才又开始相信爱情。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九):说一说民国的那些男男女女
若说起民国这个时代,真的是有太多讲不完的话题。它是一个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是一个变化莫测风云四起的时代,更是一个思潮涌动人才辈出的时代。
或许是心底有颗八卦的心在作祟,每每听到民国一些知名人物的故事时,总是忍不住去搜寻一些有关于他们的逸闻趣事来看,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有他们的情感生活。历数这些民国时期的男男女女,既有佳缘也有怨偶。有人白头偕老相伴相依共度一生,也有人不欢而散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在这段波涛汹涌的历史中沉沉浮浮,一同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岁月满梁屋》选取了民国时期一些知名人物共计用十五篇文章来讲述他们的感情故事。或许并不是每一对最终都生活完美,但是总有一些情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一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道尽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的情爱关系,却没有将林徽因的另一位爱慕者金岳霖的故事讲述出来。在婚姻选择这方面,其实当时林徽因所作出的决定是理智且正确的。她没有选择已有妻室的徐志摩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而是选择了梁思成志同道合共度一生。她一生不乏追求者,除了徐、梁二人,另有金岳霖为她甘愿一生不娶。相比较于后来为了徐志摩选择离婚的陆小曼闹的那般天翻地覆沸沸扬扬,林徽因是何等的幸福。
叶圣陶曾经这样评价九如巷张家的四姐妹。说无论是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事实上还真的是如此。本书中也讲述了张家张兆和和张充和两人的婚姻故事。相较于当下社会婚姻掺杂的那些复杂因素,她们的婚姻选择要纯净许多。诸多外在条件皆是俗物。志同道合的爱好兴趣与心灵相通才是婚姻长长久久的重要保障。
同样都是娶了家中长辈做主的妻子,为什么朱安与江冬秀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呢?纵使许多人都认为江冬秀配不上胡适,但是最后的事实却告诉世人,胡适当年所所作出的其实是一个理智且正确的决定。
十余篇故事中,最爱且最为钦佩的还是钱锺书与杨绛。钱锺书先生称自己是娶到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事实上杨绛先生一生的经历是绝对经得起这八个字的评价的。无论在他们的一生中经历过多少磨难,这对夫妻始终相濡以沫,心灵相通的度过了一生。
岁月如梭,而今再回过头看看这些曾经的民国才子佳人的感情故事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激情或许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淡化,但真挚的亲情却在这流水的岁月中慢慢的被打磨而成。是成就佳缘还是变成怨偶?原因或许真的是只有当事的人才讲的清了。
《岁月满屋梁》读后感(十):爱有几分能说清楚
读许岚枫的《岁月满屋梁》,品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十五对才子才女的传奇爱情故事。结果或许并不那么重要,过程才令人不胜唏嘘——或许,这是观者的感受,不过尔尔;而当事人呢,无论喜、无论苦,皆出自本心,都自有所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自来且自去,不带一抹尘泥……所谓逸事,情事,家国事,痴者,悔者,傲骨者,都是一往情深,
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选择我?”林徽因回答他:“我会用一生来回答。”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假如林徽因选择的是徐志摩,又会是怎样的一幅情境呢?沈从文才华出众,张兆和亦不遑多让,一封一个“允”字的电报与一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戏谑之语,从此得以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张充和最终选择了德裔美国人傅汉思,跟随他到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昆曲、传播中国文化,亦佳矣;只是苦了一门心思爱她的诗人卞之琳,就连五岁的孩子也懂得同情他的痴情,爱有几分能说清楚,还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或许,能与卞之琳同病相怜的当属金岳霖了,后者对林徽因的爱,那也的确是格外的情真意切。钱锺书和杨绛自不必多说,当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翩翩少年,那份爱却始终依旧……当往日的一切终致归于平静,内心中却再也难以平静下来。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什么才是刻骨铭心的爱?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什么才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类似的问题,可以问上很多个;而回答,或许还会有更多。十五对民国时期才子才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成也罢,不成也罢,都让人感觉印象深刻,都无疑让人羡慕之至。相比较今天电视剧、爱情小说里的那些爱情、婚姻,或者平常人之间的那些奢华也罢、平淡也好的爱情、婚姻,个中区别,已经全在不言中。
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一定能够超越了岁月的界限的。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一诗中曾经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以此来总结《岁月满屋梁》一书中提到的梅贻琦与韩咏华、周培源与王蒂澂、陈寅恪与唐筼、胡适与江冬秀、汪曾祺与施松卿、夏济安与李彦、朱自清与陈竹隐等十五对男男女女之间的爱与情,又何尝不是如此一番道理呢!
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一剧中曾经评价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细细思量,确实如此。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