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是一本由翁昕著作,未读·艺术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一):艺术也可以很接地气
如果送你一张往返机票,你会选择去哪里?
以前我会选择巴黎,因为浪漫。但是仔细想想,那“浪漫”仅是属于法国人的浪漫,你一个人中国人过去未必能消化得了。
现在,我选意大利。并且带上这本书。
这本书两天就看完了,看完觉得还不过瘾,感觉缺了点什么,就像在家看电影总没有电影院看得那么有感觉一样。这本书虽然是写出来的,但是仿佛自带语音功能,带你看画,看雕塑,然后在你耳边用你能听懂的略带诙谐的语气把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说给你听。
说说我的收获,
第一,当然是重新认识了曾经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品。
第二,了解艺术家生平的故事,特别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三位“文艺复兴三杰”。
第三,了解了大量圣经的故事。不懂圣经几乎看不懂大部分作品,经过作者解说,才明白其中缘由。
第四,目前最昂贵的艺术品是达芬奇的《救世主》,2017年拍卖价4.5亿美元。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二):被科普了的“艺术文盲”
作为一个“艺术文盲”,着实被科普了,即便作者在末尾说,这些仅仅是他个人视角的艺术观感的分享,大家没必要像教科书一样“记”,毕竟大家生活中有太多的压力在,读者用轻松的心态阅读即可,但实际上,对我来说就是各种知识点,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覆盖,还不能做到把知识上升到“智慧”、“自主观点”、“个人审美评判”的程度。
我一直对欧洲游这件事不太感冒,读完才发现,并不是我不喜欢,大概率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文盲,就算是此刻站着欧洲,也不能感受到历史厚重感带来的心灵冲击,是一场浪费的徒劳之旅,有一天我真心的想去感受下了,恐怕也是知识体系初步架构成的那天,而不是肤浅的一场拍照旅行。
伟大的艺术,可能应该有人类共通的审美在,比如虽然是第一次看到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的雕塑,但仍被瞬间吸引且难忘……
这绝对是一并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像作者说的写的过程中不时会冒出新的想法来填补之前的认知,读者或未尝不是,读者增加的也会是自己思想跟认知的浓度。
很少很少写书评,日常的短评也主要是为了第一时间能把读完的小感受记录下来而已,“评”只是当个标记跟自己看,而不是跟其他人以指引,也是因为这一次超出了短评的字数要求,才把读后的碎碎念记到了这里。
还看了《如何看懂艺术2》,近期应该会开封读一读。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三):一口气看完的意大利艺术书
花了两天的时间,竟然读完了,这是我没想到的,距离现在那么遥远的西方艺术宗教,我一直很感兴趣,但总找不到推开的那扇门,现在终于进来了,感觉相当不错!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卡拉瓦乔,跟随书中的步伐走进意大利的艺术世界,大开眼界。印象非常深的有达芬奇的《岩间圣母》,里面的人物清晰细腻,光线柔和,光影交叠,画像中的圣母与圣子看着自然又不失庄重。
米开朗琪罗,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真是个苦命的娃,明明自称是雕塑家,还是要被教皇压着去画画,画画完了又被压着去建设教皇的陵墓,但他其实就是个妥妥的全球大师级的学霸,嘴里说不要,思想却很诚实,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创造人类之子亚当的画面,觉得人类创造竟充满了一种美感。
卡拉瓦乔,看了这本书才认识的另一位”戏剧“大师,我特别喜欢他画作的光影的强烈对比,让人眼前一亮。
重点提一下《埋葬基督》这个主题,书中展现了当时的画坛巨匠每个人心目中的埋葬基督是怎么样的,比如卡拉瓦乔,拉斐尔,曼特尼亚,作为一种对比去看,还是相当有趣的,对于这些巨匠的画作领会也会更深一些。
这本书对艺术外行真的很友好,让我突然对西方艺术起了了解更深的心思,现在已经在读《艺术的故事》,也相当有趣但比这本书艺术内容更深入,一样推荐。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四):如何看懂艺术
#阅读打卡#《如何看懂艺术》翁昕 计划阅读380min,实际阅读215min,完成100%
摘录:
首先,摩西在整个画面的右下角杀死了正在欺负他的同胞的埃及人;然后,他从画面右侧居中的位置逃跑;在往左逃的路上,拿棒子打了一个穿红袍的牧羊人;随后他又往下走,提桶给羊喂水,故事到这里似乎告一段落了。然而画家笔锋一转,摩西在画面上方把绿袍脱下,只穿着黄袍在那儿脱鞋,然后向左到树丛中聆听上帝的旨意。最后,他穿回了自己的绿袍,带领着群众往画面左下角的边缘走去。
在这件作品中,波提切利讲故事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既把摩西在真正“出埃及”之前的故事讲得明明白白,又照顾到整个画面的平衡感,使得数段故事可以融为一体。如果不了解内情仔细观察,还会以为这画的就是同一时空背景下的某一个瞬间。画面当中充满了波提切利在把握这种“统一感”和“故事性”的平衡时的巧妙用心。
分享:
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舒适的绘画艺术介绍书籍,通过罗马、那不勒斯、米兰这三个意大利城市的艺术博物馆的作品,结合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的经历,再加以从古到今的时间线条为轴,串起了艺术的伟大与美。
作者对艺术的鉴赏相当抓人,艺术家的经历、创作的背景、画的故事、欣赏的顺序和方式甚至包括作者文字本身,都让人对一副副艺术作品产生不一样多层次的了解。欣赏绘画艺术,感觉普通欣赏诗歌一样,艺术家或者作家的人生大致了解清楚之后,最好的方式就是这样结合时代背景,一幅画一幅画这么去研究、去赏析;一首诗一首诗这么去精读、去感受;这样方能真正体会到“美的历程”!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五):一本读懂艺术的入门小书
首先,确认过厚度,这肯定只能算一本小书,因为艺术的殿堂绝非这么一本一两百页的小书所能够承载的,所以归根到底这只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入门看懂意大利艺术的书,也属于“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系列吧!好像从上年起,突然间出版了好多本关于如何看艺术的入门书籍,估计随着我国公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和需求也在相应提高吧,这跟西方艺术史上的荷兰洛可可艺术时期应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其次,这本书的装帧采用了裸脊线装书,这也是一个很细致的设定,因为本书里有大量的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开数太大,涉及到要跨页的,如果不能完全摊开在桌面上观看,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而裸脊线装这一装帧方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遗憾,虽然这样会导致书的成本有所上升,但由此带来的体验和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这种细心值得称赞。
再次,本书还附送了二维码,里面有一些印刷品无法体现的东西和作者提供的原声彩蛋,也让本书增色不少,其实我更希望是里面有书中作品的高清细节图或者是一些博物馆的AR图片,这样会让临场感更强了,也便于让读者带着这本书去到意大利的博物馆按图索骥,实现更好的参观体验。
本书从内容上说,既有年代的因素,也有意大利地狱的划分,最重要还是根据每位大艺术家的生平和故事的切入去论述每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对于细节的描绘,让你可以全文背诵,然后去到博物馆装内行。但事实上,将艺术品放到世界史的宏观视野下,无论对于艺术品本身还是对于艺术品细节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最后推荐一下跟这本书可以结合在一起看的其他书,如果对这种解读有兴趣的,还可以入手一套《胆小别看画》来一起阅读,还可以看看《Ciao!阳光下的意大利》,也会对意大利增加更多背景知识,有助于综合理解书中提及的艺术品,更好地掌握艺术品的内涵。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六):永恒的文艺复兴
永恒的文艺复兴 ◎ 东渔 如今,城市里都有艺术画展之类的活动,也有仿制品参与展览,酒店大堂、咖啡馆等文艺气息浓厚的地方也能看到这些名画仿制品,比如达芬奇、梵高那些名作;当我们品头论足的时候,是否真正懂得了这类艺术品的意义,有艺术品味的人能说出其中的好坏,然而普通大众该怎样去欣赏呢?摆在面前有两个问题,一是对文艺的陌生,虽然我们都有发现美的眼睛,但终究不是专业的人士,需要有基础知识;第二个问题,西方名画的文化根源是什么?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创作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一点也需要把握,探究某件作品的文化基础,这样才能懂得其中的表达意义。 我们都能发现美,看到美,然而如何读懂这些艺术品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从翁昕的著作《如何看懂艺术》来解开一些线索,从而进入艺术世界,追溯文化源头,探究每件艺术品独特的那一部分。就像带领我们进入了艺术品大博物馆,去见识艺术的天堂,而作为向导的翁昕拥有渊博的知识储备,细腻的解读,使得我们更进一步面对每一件艺术品,了解其文化魅力。 《如何看懂艺术》首先从意大利入手解读,意大利艺术又要从文艺复兴展开,不可否认,文艺复兴是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意大利历史的强盛到衰落,也伴随着艺术的强盛和衰微。历史演变中,从希腊到罗马,罗马的覆灭,重心又转到了君士坦丁堡,这期间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出现了很多经典之作。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翁昕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情有独钟,这种艺术解读方法,是与历史并行的,艺术以历史为背景,同时它也属于历史其中一部分,艺术在整个历史中显得地位突出。开头讲到的雕塑发展史,与罗马的历史紧密相依,而画家的艺术作品,又在细节描述中,让历史感愈加清晰。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他们都给后世留下了优秀的大师之作,翁昕的解读让我们与大师越来越近,他们的艺术生命也在历史中沉浮,宗教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辉煌的文艺复兴。 翁昕的解读也侧重于绘画技巧的细节探讨,光影、布局、透视角度,以及如何影响到整个艺术史。《卡比托利欧的母狼》、《掷铁饼者》、波提切利的《摩西的考验》、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还有很多闪亮的名作都会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流传下去。艺术家的生命结束了,艺术是永恒的,翁昕的解读以特别的个体向外扩散,最终呈现的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宏观艺术。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七):如何看懂艺术
近几年关于艺术赏析类的书籍可谓层出不穷,有态度专业严谨的,也有八卦诙谐式的,风格各不相同,虽围绕艺术这一主题但侧重点相异,相信这也同作者本人的性格、学识等方面相关联,而在这眼花缭乱的同类书籍中作何选择,其实完全不必拘束,选你想读的即可,毕竟每个读者的需求也不同。
《如何看懂艺术》的作者翁昕从自序中来看,首先她是个热爱艺术并投身其中的人,其次她乐于将自己所擅长与他人分享。与其它艺术品赏析类书籍所不同的是其主旨为作品内容既有专业性,又不能过于晦涩难懂。两者各自偏重的作品多见,但两者兼容并写得出色的作品难寻,而这本书是否达到作者所愿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读者可自行阅读来寻找自己的答案。
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如何读懂艺术》中所讲述的内容便聚焦在了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米兰三城。正如作者所言,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观其本身,还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都对一件伟大艺术品的欣赏感受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所以在走上这次旅行之路前,书的开篇先简述了意大利的概况,对此感兴趣的人倒不妨做历史引申阅读,乐趣颇多。
作者用历史时间线贯穿整本书,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将历代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为脉络,丰富饱满的内容及图文展示,在读过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也读过中野京子的《名画之谜》后来领略本书带来的不同艺术体验,期待中又带着疑惑。
伟大的艺术品终归来自人类文明,所以在对艺术解析的过程中要追本溯源。作者在解说石棺文物之前先对“伊利鲁里亚人”做了详尽的说明,让读者更深入理解作品与当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艺术品是历史的另一种保存与延续方式,而大多亦与宗教、权力、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只读历史不读宗教的人来说,观赏除了它本身所蕴含的美之外,其创作者极欲表达的内涵以及作品产生的契机都不得而知。当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相关内容时,阅读的过程突然恍若置身历史课堂,比起艺术品背后的八卦,作者更侧重艺术品本身,所以不论是宗教、历史、人文等相关知识都是围绕伟大艺术品来陈述。
之前看过馆系列,所以对这本书的内容还是颇熟悉的。就算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全集中看过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的高清全图并为之惊叹,可是看到本书90-91页的跨页图时仍会忍不住寻找最熟悉的那个部分。
《如何看懂艺术》这本书循例大师云集,名作诸多,但其中特别吸引我的仍是贝尼尼的《圣特蕾莎的狂喜》,这是我梦想一定要去看现场的作品。在随书所附的导览手册可能给了我一个方向,抱着终有一日可成行的期望,也许实现的时候会发现今日所做功课都不被枉费就好。
疯猴勿杀20180508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八):實際又浪漫的藝術感
基於之前幾部關於藝術解讀的書,再來看翁昕的書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你不能把他的視覺拿出來跟蔣勛比較,要說出區別我大抵區分翁昕更實際而又浪漫,蔣勛則專業而又通俗。這本書的風格與可讀性跟作家本身的履歷有著十分大的淵源,出身于藝術世家的翁昕對待現代藝術有著自己獨到而又明朗的看法,并不會讓你對藝術產生距離感。同時這本書通過歷史時間軸,集中講述意大利和法國兩國的藝術作品和人物。較之前幾本小白閱讀的藝術解讀書,會添加更多專業眼光去分析,也算是一本不錯的娛樂讀本。
剛好在豆瓣上閑逛著同城活動,偶遇到翁昕的廣州簽售會,現場見到翁昕本人甚是親近,邏輯非常清晰,講解也非常的易懂有趣。
現場有人咨詢關於冷軍作品的感覺,他給出的答案也是讓我這個追求實在的人甚是滿意。到底冷軍的畫作價值在於哪里?翁昕與冷軍相識多時,對于翁昕來說,藝術作品它本身的價值沒有一個標準而又明確的價錢,至冷軍的藝術作品之所以那麼聲名大噪,是在於在世人眾多競爭當中,人類能脫穎而出的利器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能”。
每個人的畫作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和創作意義,既然現代社會已經擁有了攝像機這麼高清的工具,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通過畫畫來描繪過細,這又有何價值?冷軍也無他,他只是把每樣東西都描繪得極其細微,雖然我們都不知道他是怎麼畫到這麼細致,可是他就是辦到了,這就是“能”。
如翁昕所說的,我們會對一件藝術作品買單,大概是因為我們就是欣賞這一份“能”,而不是因為它的投資價值有多高。
昕正正是利用自己藝術經紀人的眼光,去了解大眾的疑問,去明白大眾對藝術品的不解,再抱著這樣的疑問,通過歷史時間軸、作品的歷史背景、作家的人生歷程和現代文化的感知去解析一部部我們眼熟的藝術作品。 後來在翁昕簽售會上presentation,他并沒有大肆去講述他書中的內容,相反地,他選擇了向大家解析藝術解讀的邏輯,我們建立自己藝術鑑賞學習系統該如何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一個很聰明的方法。我希望你能讀到我的書,首先我想讓你先了解如何認識藝術。從最根本的意識上去深入,才能做到真正的共鳴。
我當天問了作家一個問題:”如果想要購置一幅畫作於家中安放,到底需要通過什麼方面去了解和入手,才能選定我想購買的畫作?是其投資價值嗎?“
翁昕說:”如果是買來放家里的話,挑自己愿意每天對著看的。不要優先考慮投資價值。如果有投資意愿的話,最好直接找負責這方面的理財顧問,比如基金經理之類。要比買藝術品靠譜多了。“
如此實際又浪漫的答案深得我心,作家的魅力為這本書加了分數。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九):伟大艺术品,究竟如何诞生的?
近些年,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更多的人不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看电影,去游乐场,好像只是低层次的需求,看音乐会,看画展,去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如此情况下,如何看懂艺术品,就十分必要了。
若是对艺术品,对艺术家有所了解,兴许还能知道一些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但对于不了解的人,还真需要补充相关知识,这正是翁昕写《如何看懂艺术》一书的目的。在这本书中,翁昕认为,欣赏艺术品是必须的,但还要看书,因为任何艺术品的诞生都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也跟艺术家的性格、喜好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就十分有必要了。
那么,在《如何看懂艺术》一书中,翁昕是如何向读者讲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呢?首先,翁昕从艺术品诞生的时代讲起,譬如我们熟知的意大利艺术,最为繁荣的当属于古罗马与文艺复兴时期。处于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主要是雕塑,或者严格说来是人物雕刻。那么,为何古罗马时期的雕刻艺术如此辉煌?其实,与当时的政府有关,譬如希特勒花重金买下《掷铁饼者》,其用意就是向他的人民宣扬“完美的雅利安人种是如何至高无上”。这尊雕塑也成为了整个纳粹价值观和美学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奥古斯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神圣的君主,其目的是确保这个由他大权独揽的国家不会出乱子。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出现的艺术品,与时代不无关联。
若是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全然不是一种风格。文艺复兴时期,最为主要的作品是绘画,其中我们熟知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画作虽各有特色,但出自他们之手的艺术品,也有一部分跟当时的政府有关。
譬如存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圣哲罗姆像》,虽达芬奇未能完成,但从这未完成的作品中,我们仍能够看出达芬奇创作的思路,画中之人是慈悲为怀的苦行僧,此画的目的自然也很明显,政府希望人民能如同画中之人一样苦心修行。
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算得上“命题作文”,他将圣母描绘成妙龄少女,米开朗琪罗自己的解释是 :圣母内心纯洁,故能青春常驻,自他之后,妙龄圣母的形象渐渐多起来。拉斐尔就更不用说了,他擅长推销自己,与权力至高无上的教皇关系匪浅,当然,这正合教皇的意,朱利叶斯二世非常清楚,这些上帝借艺术家之手所展示的“奇迹”,在保护教皇的权威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由此伟大的艺术品《雅典学院》诞生。
诸如此类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如何看懂艺术》一书还有很多讲解。通过阅读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我们仿佛能够幻想出这些艺术品诞生的场景。有些也许并非大师本人愿意创作,但在那个时代,合适的契机下,它诞生了,甚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管如何,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作品,仍然为之惊叹。
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对多的人对艺术品有所涉猎,更有一些人选择收藏,那么,了解艺术品,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就是一门不得不修的功课了。
木兮 2018.4.7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十):听故事,逛展览,“在自家沙发上完成一趟充实旅程”
一不留神就翻到最后一页了。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念念不忘……嗯,就是这种感觉。想说的太多了,“提笔”却不知从何处开始。还是按照以往的惯例,用关键词来回顾阅读感受吧。
“好读”是我对这本书的首要评价。对于我这种艺术小白,读一本艺术类的书籍,好读自然是最关键的。然而,其实在刚开始看到书名时,我是没有心动的,这恐怕得“怪罪”书名——“如何看懂艺术”。这个大标题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本说教式的书。原谅我这种读者,总是又想学到新知识学会如何去欣赏艺术品,却又总是怕苦怕难不想去研究。万幸,在未读公众号点开了翁老师的有声解读“掷铁饼者”,听完就毫不犹豫地下单了。听起来很有趣很好读,也很容易收获到专业知识点,图文并茂,最适合我了。翁老师在后记中说,“虽然书名中包含‘如何看懂’这样的字眼但我并不希望它成为一本包含一招一式的拆解艺术的工具书,而是将它写成一本陪你看懂艺术的漫谈。”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翁老师你做到了!
“故事”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当然了,副标题“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也已经揭示了本书的走向,但我想这个“故事”本身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一是艺术品(画作、雕塑、建筑)内容所讲述的故事。比如,《最后的晚餐》讲的是什么故事?故事里每个人物是什么身份?什么表情?什么心理?……这些恐怕是每个人看艺术品时首先想搞清楚的问题,也是首先感兴趣的事情。二是艺术品创作的故事。创作者是谁?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创作过程发生了什么故事?比如创作时间?创造时使用的材料?……三是艺术品的保存、流转的故事。作品现在被谁(私人还是国家)所有?价值几何?之前“流浪”过哪里?听起来是不是很丰富?尤其第二第三点,说实话我之前基本没有关注过。现在才知道,原来每个展览的作品下方写的与作品有关的基本信息背后还有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回到书籍本身,上述三点只是我个人的归纳,并不是说作者是按照“一二三”的格式,一点一点讲解的。相反,作者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把上述信息穿插在一起的。同样是在后记中,翁老师说,“我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和我一起逛展览、看作品。我不希望自己像是站在一个虚拟的讲台上,面对着一群拿着纸笔在记录的同学。”对我来说,我确实有逛展览的感觉,而且这次看作品不再是“光凭感觉”地看,而是有个好朋友陪同讲解,她知识渊博且风趣幽默,带来了极佳的观展体验。
最后,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有种遗憾却又充满期待的感觉。令人遗憾的是,书里面提到的艺术品,尤其是画作类总有种“看不清”的感觉。这并不是说书籍的插画不清晰,相反书籍插画看得出来已经很用心了,不仅尽量高清还原,而且必要之处还配了局部特写图。这里的“看不清”主要是因为原作本身久经历史风沙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损坏,以及从原作到纸上印刷的这个转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遗憾之处。所以,令人期待的就是,阅读这本书,我不止一次产生了想去意大利看看,想现在这些“伟大的艺术品”面前,亲眼看看那些细节神韵。为此,我也立下了“二刷”此书的flag。不管有生之年能否前往意大利,至少重读一遍,细细品味,记下各种有趣的知识点,这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