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可无岳飞》是一本由郭宏文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汇智博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一):走下神坛的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
中国不可无岳飞
《中国不可无岳飞》是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奥森文库民族英雄序列中的一本,同题的书有很多本,这本书借鉴了很多资料,可以说是民族脊梁的另一种叙述,自然有其独特的方面,作者以独立的、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演绎一个走下神坛的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造神的时代渐渐远去,还原历史也就是作者为我们做的最好的贡献。
关于岳飞,多少影视的播放,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们的判断,以往高大上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是我们心中的民族英雄,伟大的军事家,著名的诗人,他的岳家军也是百姓口中的仁义之师,常胜之师,仁义之师,每当民族遭受侵略的时候,人民就会想起曾经的岳飞,曾经的百战百胜的岳家军,前世之师后世典范。
岳飞的成长也是有迹可以寻的,自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岳母的睿智也是很明显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典故,好的家庭教育加上良好的私塾教育,名师出高徒也就水到渠成了,乱世出英雄也就很合理了,成功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岳飞就是这种时刻准备的人,好的武艺是练出来了,好的文韬武略是学习出来的,学习方面岳飞是学霸那种,成绩好也就是公认的事情,学成武艺卖与帝王家,这就是当时的大趋势,宋朝的动荡造就了英雄辈出的时代,外族的侵略给人民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很多人都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投笔从戎,用自己的努力去平息了战乱。岳飞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为人民所熟悉,当然英雄也是寂寞的,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也大都是悲剧的下场,时代局限性。当然愚忠也是早就悲剧的原因之一,不能审时度势也是岳飞的一种遗憾。岳飞的军事才能被世人尊崇,诗文成就也得到后辈的承认。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二):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我们最熟悉岳飞的一首诗《满江红》,前面几句写出了岳飞非常想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后面几句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以前了解岳飞,就只有岳母刺字和他的《满江红》,读过这一本书,只觉得岳飞是个大英雄。 岳飞的出身并不显赫,他的曾祖父叫岳城,祖父叫岳立,都靠耕种农田为生,在当时的宋代这样的家庭,属于地道的平民阶级,到了岳飞的父亲岳和这一代,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毫无疑问,岳飞的出生,给中年得子的岳和夫妇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欢乐。 岳飞长大后,宣和七年,而正直金兵入侵,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宋徽宗却依旧沉迷于吃喝玩乐,不顾江山社稷和百姓死活,为了修一座宫殿,他抓了很多壮丁做苦役,还把他们用绳子栓了起来,以防他们逃跑。岳飞在家里听到了老百姓说了这件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身怀武艺的人,不能就这样等闲视之,要急国家之急,想人民之想,去救国救民。实现 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于是,下决心去投军请缨,抵抗金国的入侵... 进入到张所的军营,岳飞与张所越谈越投机,几乎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张所在得知岳飞遭受到黄潜等人的迫害后,极其愤慨。遇到张所,是岳飞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岳飞的报国之志得到激励,压抑之情得到释放,抗金主张得到支持,从军之求得到满足...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三):从头收拾旧山河
民族英雄岳飞,是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北宋末年,女真对准衰败虚弱的北宋皇朝,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民族战争。战火连天,宋朝大多经济文化重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抗击女真的侵掠和屠杀,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纷起反抗。岳飞正是这个乱世早就的英雄。由一个普通军士,最终成长为当时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民族英雄。
在那个还不算民族包容的时代,民族战争堪称国仇家恨。从我们熟知的岳母刺字,鼓励儿子从军报国便知,妇孺深明大义,便是战火已无法被包藏在一角,真的是要每个人去面对,每个人去担待。
戎马一生的抗金名将岳飞提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的名言,与大多官僚大相径庭。当时不管文官武官,都极端腐败,军队腐败的各种恶习严重地损害军队的战斗力。除了史书中提到的如刘光世等贪婪成性的大将,即使是名将韩世忠,亦有不少劣迹。岳飞在这样的环境中仍能出淤泥而不染,在治军过程中清正廉洁。
“从头收拾旧山河”,岳飞在抗金的事业中,严于律己,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日常生活简朴,不仅自己粗茶淡饭,穿麻布衣,对家人也是严格要求。更有甚者,在国难当头、财政拮据之际,岳飞常以家用补贴军用。
在治军过程中,岳飞刚柔并济,打造了一支铁血又有凝聚力的雄狮。对待伤病或是阵亡的将士,岳飞会亲自探视,吊唁;另一方面也能用铁的手段进行管理,以维护军队的纪律和声誉。岳飞多次强调军队不得骚扰百姓,以严格的军法约束官兵。
面对马背上的女真贵族,岳飞率领岳家军不畏艰险,多次赢得战争胜利。四次北伐,先后收复多座城池。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稳定了社会,为当时的政治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五千年的悠悠中华,战火与发展交替着演绎历史,在一次次挫败和发展中崛起,千百年来的自强不息,爱国精神无疑是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岳飞等民族英雄的爱国正气,无论如何,是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今天用得着,世世代代都用得着,没有或丧失这笔精神财富是无论如何不行的。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四):全面认识岳飞
岳飞最大的特点是执着。《中国不可无岳飞》让我详细的认识了岳飞的一生。
从前对岳飞的了解仅限于初中历史书上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含冤而死”等寥寥数语。而对其传奇的人生轨迹则因考试不考而懒得去了解。后来高中时又学了一首《满江红》,只感觉大气磅礴,正气凌然,使人读之热血沸腾,精神飞扬,恨不得立马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但也就仅限于此了,说来惭愧,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自高中结束不需要再写作文后,就再也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了。
直到偶然间翻开郭宏文老师的这本《中国不可无岳飞》,我才真正对岳飞有了一些全面的认识。
本书以正史为主,以民间野史为辅,以两宋交替时的乱局为背景,用通俗易懂的笔法描述了岳飞金戈铁马的一生。其中有对岳飞英雄气概的赞颂,也没有回避其失误之处,大体上来说还是很公正客观的。
岳飞生于和平年代,而成长于乱世。在连年战争中,他遇到了倾囊传授的老师,同生共死的袍泽,这都为他后来辉煌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战场上,他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威名响彻八方,也曾轻敌冒进,寡不敌众,但不变的是,每次作战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这让他每次作战不论成败,都深受士兵爱戴,从而在军中赢得了无上威望。在生活中,他曾毅然为报效国家而诀别家中老小,也曾多次挣扎于个人情感与如山军令之间,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无奈与彷徨,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军人。
通读全书,我看到最多的是岳飞的执着。书中有酣畅淋漓的战斗,有义薄云天的义气,有感人至深的情意,但更多的,是表现岳飞对民族的执着。从早年为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从军入伍,到为救国救民而奋勇杀敌。从为收复失地而违抗军令,到为稳定国家而染指夺嫡。执着让他百折不挠,愈战愈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让他遭受猜忌,命丧风波,毕生梦想毁于一旦。
这就是岳飞,一个有血有肉的岳飞,有些事情处理确实不妥当,但他改变现状的勇气却值得我们尊敬。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是旗帜,是所有人心中共同的憧憬。如果对他们的了解仅限于历史书,或者作文素材,那是不是过于浅薄了。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五):无岳飞,不中国
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到深山习武、领受玄机;从年少从军、拱卫京师,到“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从矢志不渝收复河山,到受奸臣迫害慷慨赴死,岳飞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但也让人唏嘘不已。岳飞用他的一生演绎了一段传奇,为后世传诵。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第一次从书上看到岳母刺字的时候,好怕我哪天读书不认真的时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我的妈妈也在我的身上刺上一句警醒我的话语;读初中的时候,看到历史书再一次讲述岳飞的时候,愤慨于这么一位为国鞠躬尽瘁的爱国将领,最终却被宋朝的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沉冤风波亭,含冤而死,尽管宋孝宗为岳飞建造岳王庙,平反其冤,每次看到秦桧跪岳飞的雕像时,内心都恨得牙痒痒的,却也只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再到高中的一首《满江红》慷慨激昂,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每次读来都让人热血沸腾,神气飞扬……可是长久以来,我对于岳飞的认识还是零散而模糊的,直到偶然间阅读到郭宏文的《中国不可无岳飞》才让岳飞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
本书以时间为序,一共分为十三章,从公正客观的角度详细讲述了岳飞英勇的一生。书中详细描述了岳飞从一名满怀志向的平头老百姓,经历大起大落,终成一代英雄的历程。
从小到大,他的父母给他的人生志向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皇帝,忠于脚下这片土地。他生活在战争频繁的两宋之交,处于战争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金军入京,将北宋灭亡于烽火之间,兀术南下,使南宋飘摇于风雨之中,然而在这场生死存亡的较量中,岳飞和他的“岳家军”,为风雨飘摇的南宋筑起了一道赖于生存的坚固生存。可他作为一方军事大员,手握重兵大权,却与皇帝政见相左,纵然他有一腔爱国情怀,但自古以来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皇帝,怎会允许他有这样的思想,皇帝只会认为他有“谋反”的重大嫌疑,况且,岳飞竟然干涉起皇帝的家事来了,请求皇帝立储……尽管他一心爱国,可最后被宋高宗、奸相秦桧、金国统帅兀术联合剿杀,罪名却无可奉告——“莫须有”!
尽管他含冤而死,但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忠孝两全”的美德以及“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的为官的廉洁情操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脑海中……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六):岳飞精神今日谈——《中国不可无岳飞》有感
xiaoxiaoblue编辑
“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句话对于国人而言是非常熟悉的。熟悉归熟悉,对于不同的人可能含义不一样,但是对于军人而言这句话的分量可就重如千斤了。成为一名军人是光荣的,这种荣誉感不仅仅来自普通民众的尊敬,还来自保家卫国的那种崇高使命感。记得每次军训的时候,在进行拉练的时候,《精忠报国》这首歌曲是必然会被提及的,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还只是觉得这首歌的气势比较大,唱罢心中一股豪气回荡。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精忠报国四个字中已经暗含了“尽忠报国”的内涵。在历史上将“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仅切实付诸实践,甚至还将这四个字可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抗金名将岳飞相信大家就更加熟悉了。要谈到岳飞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南宋皇帝连发的十三道金牌事件和秦桧一手炮制的“莫须有”的风波亭事件。
当时的岳飞被誉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英雄,虽然在已经民族大融合的今天这样讲已经不准确了。但是从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角度来看,岳飞的身上还是有太多的闪光之处值得现在的人们学习。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郭宏文作家编著的《中国不可无岳飞》一书则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岳飞,重新弘扬岳飞精神。
书中正文开始之前的彩页部分就将岳飞像和岳飞曾经手书的一些荡气回肠的文章进行了展示。书中岳飞所处的大环境则是我们熟知的南宋赵构在位期间,朝野内外对于金王朝的金兵可以说是有很大的阴影面积的。金人的威胁可以说就像一把利剑高悬头上,所以这个时候的南宋王朝必须北伐以求自保。而岳飞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带领麾下的岳家军所向披靡,打的金人望风而逃。这其中的精彩场景,其中的斗智斗勇读者都能在本书中一饱眼福。但是当岳飞最后一次北伐胜利在望的时候,为什么会被赵构一天之内发十二道金牌急令撤退呢?
这与当时赵构身边的秦桧等人主和以及对岳飞的诋毁猜疑脱不开关系,而且岳飞在兵权在握的状态之下还做出了在许多旁人看来不懂政治的事情,加剧了君臣之间的猜疑,这才有了岳飞最后的悲惨下场。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岳飞真的不懂政治吗?这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他明知宋高宗和秦桧等决意与金议和,却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奏反对;他明知自己身为武将在外手握重兵不当干预朝廷内务,却毅然建言立储;他明知张俊楚州措置战守乃是宋高宗和秦桧等的授意,仍坚决反对;他明知秦桧等构陷韩世忠部将耿著,意在株连韩世忠,却果断地写信告知韩世忠,救他于危难之中,不惜得罪秦桧。这桩桩事迹,并非岳飞不懂政治,而是他为国忘身、精忠报国精神的彰显”。上面这段话中岳飞的这些行为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去践行的。从国家的层面上而言,我们现今需要更多像岳飞这样为国献身,精忠报国之士。让我们在此向岳飞致敬!!!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七):尽忠报国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1-3]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南宋赵构在位期间,一心打败金人,迎接宋徽宗、宋钦宗二宗回家,终因触及帝王底线和功高盖主,在即将大败金人的前提下,连续收到十二道金字牌的命令下班师回朝。回朝后,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无耻的“莫须有”罪名,被陷狱中,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从小到大,关于岳飞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尤其是对于河南人,因为我们的“武圣”岳飞,就是河南人。 一直以来都认为,写历史类的书籍是很不讨巧的,因为这是需要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大量的史料为基础,比方说岳飞传,你需要准确的详细的把某一年某一天发生的某件事记录下来,牵涉到的人物和地名,都需要准确的记录下来。你写的时候如果偷偷懒,写的某些事情似乎是对的,也许大部分的读者是不知道的,但是有些比较专业的读者或者仔细的读者,被发现,被纠正出来,就会很尴尬了,在网上对于整个书的评分就会降低。所以如果写历史的人,我都是很佩服的。 《中国不可无岳飞》的作者是郭宏文老师,之前看过他写的《许家印:贫困是我的一笔财富》,写的许家印的传记,书的里面,引用许家印讲话,恒大数据等等很多硬资料,看过之后,十分受用。同样《中国不可无岳飞》这本书,从岳飞呱呱坠地,从军历练到独当一面,再到12道金牌的悲剧收场,作者引经据典,年月日,人物地名,战役等等信息,都记录的非常到位,可见作者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对于历史上的一些没有定论的事件,作者采用之后,也会讲出采用的原因是什么,12345的列出来,讲的非常清楚。
现在的各种影视剧中,都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字是“精忠报国”,朗朗上口,可是在真正的历史中,我们的岳将军背上刺的字是 “尽忠报国”,一字之差差的远了。而在《中国不可无岳飞》书中,作者也是采用的了“尽忠报国”。在明代,“尽忠”与“精忠”二者泾渭分明,各有其专属意义。“尽忠”乃竭尽忠诚之意义,是对自身行为的鼓励和期许,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精忠”乃极其忠诚之意义,精为副词,体现了社会评价对岳飞精神、功业的认可,代表外界评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精忠报国”应该还“尽忠报国”以本来面目。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八):岳飞,一个时代的英雄,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
《中国不可无岳飞》?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中国为什么不能没有岳飞!我们倒是可以是想一想,如果中国没有岳飞,南宋的也许就会早几十年被金国灭亡;也许再后来和蒙古的对抗中就不会出现文天祥和陆秀夫那样有气节的英雄。不过历史已经定论,我们只能幻想一下。不过说真的,我不喜欢英雄,不是说我不尊敬他们,但是我知道当一个时代没有规则。而人们都盼望这出现一个英雄来主持公道的时候,那么这个时代注定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只有这个时代完全不需要英雄或者大侠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很遗憾,这个完美的时代也许要数百年之后才能看到一丝端倪吧。
岳飞是英雄!他的功绩无需多说,武圣、军神……历史早已下了定义,说他是道德的典范或者民族的脊梁都不为过。也许在现在看来,他的敌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是放到几百年前的宋朝,面对同胞被异族入侵,最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又有什么?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看了郭宏文先生的这本著作,你会发现是传统的文化成就了岳飞,也是传统的文化害了岳飞。岳飞一生“尽忠报国”,也许岳飞是一个悲剧英雄的原因就是这个“忠”字吧。十三道催命符似的金牌,最终却落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害,真的时刻遗憾。
通读全书,你会发现,岳飞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的成功,当之无愧的用兵大家;而且对于军队纪律要求严明,我们都知道一直纪律严明的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之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成就岳家军的威名。然而这么以为英雄人物的归宿却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倒在了自己人甚至是自己效忠的对象手里,的确令人扼腕。
看到岳飞的经历,我常常在想,如果岳飞和其余四庭柱的三卫将军能够脱离赵构的制约,收复河山,那会如何?当然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毕竟宋代的时候对于儒家礼教还是非常重视,一旦他们这么做了,也许换来的只是骂名,而不会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也许英雄的归宿注定都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吧。
看了岳飞的一生,有时候真的会对儒家产生怀疑,我很想不通的是,从汉朝开始宣扬了将近千年的儒家仁义为什么在官员的身上表现出了两个极端?既有如岳飞、文天祥的气节之士,但也有秦桧这般的懦弱匹夫。照理说,治国者都是儒生,儒家思想肯定是教条,照理来说应该都是敢于死节的猛士,然而现实却狠狠的打了孔仲尼的耳光,如果当时的南宋从上到下都能将儒家的气节都贯彻,也许历史说不定会改写。
斯人已逝,留下后人无线叹惋,岳飞的精神、热血却流传了千年,我只希望千年之后的我们能够不需要再有英雄。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九):岳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读《中国不可无岳飞》这本书,可以再次温习那段熟悉的历史,也再一次体会岳飞对后世中国的重要意义。
宋朝是一个比较奇葩的朝代,宋皇室家族中共13代18位皇帝中,可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的有5位(分别是真宗、英宗、哲宗、光宗、度宗),有心理障碍的一位(徽宗),精神疾病的遗传关联性表现得非常明显。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岳飞横空出世,带领岳家军击败了金国的入侵,保住了宋王朝的南方国土, 保住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地,岳飞虽然冤死,但是他已经成为后世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岳飞以自己短促而悲壮的一生,树立了中国人道德的楷模,做人的榜样,弘扬了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岳飞的冤死,不只是他的个人悲剧、一家的悲剧,也不只是一朝一代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悲剧,但也正因为这个悲剧让岳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有很多,奸佞小人也有很多。岳飞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危难与奸佞当道的时代,岳飞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众多国民的安危,率领岳家军大败金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斗争的浓重一章,而造成岳飞冤死的秦桧,卖国求荣,勾结金国,昏君赵佶用人不查,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秦桧等人的奸佞,更加衬托出岳飞为国奋战的可贵,岳飞的忠国精神更成为后世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
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已经超越了宋朝,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之钙。特别是近代中国在反抗日本等国侵略的战役中,岳飞等中国历代英雄人物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为了保卫国家奋斗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有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存在,才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经过奋力抗争就一定会取得保卫国家战役的胜利。
800多年以来,不管是什么朝代、什么时候,只要国家有难,敌骑踏进中原,大家就会想起岳飞,岳飞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民族精神的象征,万古千秋,永在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用岳飞的满江红结束本篇小文字,愿岳飞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髪)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中国不可无岳飞》读后感(十):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宋代名将岳飞的名字,只要是中国人,应该就没有不知道的。一代抗金将领,铁军岳家军的统率,在抗击金兵入侵上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他为宋朝文化和血脉的延续等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没有他的努力,宋朝的历史将会被改写甚至提前终结。但是这么一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爱国将领,最终却被他的主君以“莫须有”的罪名沉冤风波亭,这大概是历史上数件冤案中最让人愤慨和痛心的冤案之一。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中,看得非常清楚:“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好一个满腔爱国情怀、踌躇满志、忠贞不屈、信仰坚定、无畏牺牲且淡薄名利的热血男儿形象!几乎每一个读此词的人都会被他这的斗志和情怀感染而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甚至热泪盈眶。可是,冷静下来,也不免要思考,这么忠心的臣子,国君为什么还要在一个国家不稳定的时候杀了他!
他是怎么死的。在五百多年后的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中的文征明也用一首《满江红》大胆地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他认为杀害岳飞的主凶是赵构,而非秦桧,指出赵构杀岳飞是为了防止北伐胜利,徽、钦两宗回朝,致使自己不能再居皇位局面的发生。岳飞遭猜忌,最终沉冤风波亭,其原因之一,是他力主北伐,战胜金兵,迎接徽、钦两宗回朝。
他以功招祸、因忠罹难的不幸遭遇,让人痛心疾首,扼腕浩叹。究其原因,直接根源当然是如文征明所说,是他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的立场,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是他出于公心,仗义直言,触犯了赵构本人的利益,最终遭至杀身之祸。第二个原因恐怕是吃亏于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性格。手握重兵,统帅一支雄师,却不知道收敛锋芒,在任何场合下都不会保留自己的意见,一副嫉恶如仇、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样儿。功高盖主,却年轻气盛,性格太过刚直,正义感太强烈,太过血性,怎么不让心胸狭窄的赵构猜忌、防范,且急欲除之。他虽忠却是愚忠,虽才却不懂自保之术,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怎么可能不遭妒忌。第三个原因,与当时封建政治的扼杀人才机制有密切关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庸之道,即使是当下的社会,也尚未完全改变“提倡普遍平庸、反对个别冒尖”的生存法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毁必随之。中国古代的“人才”,往往是揣摩人、对付人之才,而非做事建功之才。这大概就是自古以来,小人、奸臣等溜须拍马之辈和善攻心计之流能最终窃取名利、财富、地位、平安等物而处于上流的原因。
所以,一方面直言不讳,触发宋高宗赵构内心深处的凛凛杀机;另一方面功盖天下,害得庸将颜面尽失。如此这般,岳飞尽管其心“天日昭昭”,但又焉得逃脱“风波亭之狱”的结局!
“性格决定命运”真是没错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命运其实就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性格的特点决定了做事做人的风格。试想岳飞如果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收起自己的棱角,三缄其口,顺从赵构而向金兵投降,他只能活到40岁的命运肯定会改写。可如果真那样,那还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吗?他还能流传千古被人歌颂吗?恐怕杭州不会有岳飞墓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将改写。这是我们不敢想象的事,也是万万不能答应的事。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得与失的此起彼伏中,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将决定自己的选择倾向。
中国的历史绝对不可无岳飞。纵使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再怎么将黑白、是非颠倒,那些被人唾弃的还是照样遭人唾弃,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里还是那些正面、向善的东西,忠诚、正直、忘我、真实等等,依然是我们快乐、平和、幸福、安然的主要来源。这是永远也不变的衡量标准。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