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答问》是一本由赵朴初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教知识答问》读后感(一):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赵朴初的这本小书《佛教常识问答》特别喜欢,这里的每一个问与答,让我们了解了佛教知识,懂得了佛教文化。我知道是释迦摩尼的出生,知道了舍利是什么,了解了佛陀和佛教的创立……一问一答,通俗的解读,让不懂佛教的人很容易就能了解佛教文化。
看到后面赵朴初的照片,一位老者,活了93岁,一脸的慈悲,看到这样的老者,你立刻就能想到佛祖,慈悲为怀。淡淡然,看透一切,看穿一切,包容一切,从容面对世事沧桑,真好!
这本书很小,大家小书的定义,特别贴切,放到包里,随时可以读一读,净化心灵的尘埃。以前一想到佛,就想到鬼神,其实都是我们的误解,佛教文化,是不能用鬼神来诠释的。这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佛教的传入,佛教各宗派的兴起,任何一种教派,都是经过历史的打磨,能最终存世的都有其理由,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就如历史朝代的更迭,兴盛、衰败交替进行的。佛教文化流传至今,足以说明此文化的厚重,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
在我们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佛教文化的印证,各地的佛塔,不同地域里的佛像,流传下来的佛经……这些都为我们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佛教讲究因果,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告诫人们向善。普度众生,佛祖以慈悲为怀,但却满含包容之心,即使恶人,也绝不会采取极端手段,只想教化。众生是苦的,如何能逃离苦海,唯有行善。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的。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佛教知识答问》读后感(二):大道至简至易——读《佛教常识答问》
文/岸晓风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就是要将学问说得越简单越明白越好。这其实在各个领域都适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多复杂多庞杂的事情和道理,都是由“一”生发的。今天要说的是关于佛教的知识以及一本重要的书——《佛教常识答问》。
如果将“一本重要的书”与“佛教知识答问”这样的书名划等号,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似乎在市面上,××答问这样的书籍一般都是政策性书籍、工具性书籍,似乎难以与“重要的”扯上边。但是如果您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佛教领袖、著名民主人士赵朴初时,您就不会觉得太奇怪;如果你进一步知道赵朴初先生一生读书万卷、阅人无数,经历复杂,但是奉行孔子“述而不作”的理念,一生著述非常有限,而这本《佛教常识答问》就是其为数不多的作品的时候,您就会觉得比较庆幸;如果您进一步知道,当年作者住院,时任总书记去看望,得到的也是这样的书,您就会觉得这是真正的“大家小书”。
说到佛教,可以说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真正发扬光大却是在中国,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君不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君不见,《西游记》里处处皆有佛教文化。观音送子、十八罗汉、阿弥陀佛都是耳熟能详的佛教名词。但是,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表面上,我们对佛教很熟悉,但是真正要有人“刨根问底”,那立马就要捉襟见肘了。大家也许都听说过唐三藏研习佛经的典故,那其实是一门高深学问。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得道高僧,把佛教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呢,我看没有必要。首先,大部分人没有这个精力,即使有这个精力,也不一定有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要掌握的是关于佛教的权威的、简洁的、易懂的讲解和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常识答问》是这方面的首选书。首先,这是一本不到200页的小册子,没有大部头的那种压迫感。其次,这本书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读者有不懂的可以直接奔着答案去,而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的从头读到尾(若是,则更有收获)。第三,这本书够权威、够简练,让大家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
《佛教知识答问》读后感(三):大家带你了解佛教
了解佛教《佛教常识答问》
这是一本小小的书,但是很漂亮,红色布面精装配上白色卡纸的环衬,让人感觉到那种素养和庄重。这是一套书中的一册,全套书的名字叫“大家小书”,写得题目都不大,但是却都是大家的作品。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看过其中的一本,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感觉非常好,内容不多题目不大,但是写得很通透。
现在的这本,是“大家小书”的升级重印版,是哪位大家来介绍佛教呢?作者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请他来讲佛学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本书采用的是问答体,用一问一答来解决佛教的最常见的问题。不过看来看去,却感觉这些问题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发生的,很多问题是有连续性的,而且很有现场感,很可能是根据真实的提问整理出来的。
佛教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似乎习以为常了,可是很多基本问题拿出来,赵朴初老先生的回答却能够让人重新思考这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佛是神吗?”赵老的回答是“不,不是神。他是公元前6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这个回答很有趣,其实基督教的耶稣,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也都是人,但是我们几乎都把他们当成了神。现在想想,这一点就有很大不同,如果他们是神,我们就很难达到他们的高度,而承认他们也是人,那么就是说我们也可以努力向他们那样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还记得以前看佛学书,其中记得一句话“释迦摩尼是人不是神”当时的感觉是很震惊!然后觉得佛陀耶稣原来也并非高不可攀的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称他为佛呢?”赵老的回答是佛的意义就是觉者或智者。接着问“除释迦摩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赵老回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回答很精辟。
接着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摩尼,还是另一个人?”答曰,如来是佛陀的异名,释迦摩尼佛可以称释迦摩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成为阿弥陀如来。又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答曰,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就这样一问一答,把佛教的常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现状,佛教的基本典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等等都一一解答出来。看完以后对佛教的印象就更加清晰了。书虽然小,但是因为是大家的作品,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佛教知识答问》读后感(四):与觉者的对话
佛教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之后,受到官方推动与民间传播的双重作用,很快与中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生发成为独树一致的汉传佛教,并与我们本土的儒、道两家一起成为支撑中国人精神的三大支柱,从遍布全国各地的寺庙,从我们日常所借用的很多佛教词汇就可见其影响之深。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不但产生了一大批对佛教做出贡献的大德高僧,而且也使修佛参禅成为传统文人雅士的一大雅好,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有极高的佛学修养。而当代,赵朴初老先生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
赵朴初老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自幼与佛教结缘,后来成为卓越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并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国内外宗教界和广大信众中间拥有较高的威望和广泛的影响。他不只是一位宗教领导人,而且还是身体力行的佛教居士,一生精研佛理,弘扬佛法,有着极高的佛学修养和理论造诣。正是这样一位造诣高深、极有影响力的居佛家士,却写了这么一本很小很小的小书,而且还成为了他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的最为知名的一部,多次再版,广泛流传,影响巨大。
但就是赵朴初老先生《佛教知识答问》这么一本小书,只有薄薄的一百来页,用了大概不到七万字的篇幅,却回答了有关佛教的大问题,澄清了很多人心中有关佛教问题的误解。全书共分四章,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非常简明地阐释了有关佛教的251个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他按照佛宝、法宝、僧宝这佛教“三宝”自然的分为三章,从佛陀的身世到佛教的创立,从佛法的基本含义和佛教的经籍内容,从佛教的伴侣到佛的弟子一一进行解释,向我们展示了佛教丰富的大千世界。最后一章则主要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对传入的历史、经典的翻译、宗派的异同、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作了介绍。相对于那些诘聱难懂的佛经来说,这本书可以算是一个快速了解佛教知识的不二之选。
所谓的“佛”,即是觉者,也就是洞彻了宇宙直相,觉悟了世间真理,开悟了人生真谛的人,而赵朴初先生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曾将自己的一生总结为“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由此可见,他对人生持有一种豁然而达观、随性而自然的态度,是一个真正拥有人生大智慧的人。他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哲学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他提倡“人间佛教”,主张入世的佛学,一生都在致力于弘扬正确的宗教观和真正的佛学,而他的观点也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为中国佛教在新时期的存在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而就这本书来说,赵朴初老先生并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他的宗教观、佛教观。为什么这么说呢?近两年我因为工作关系,参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培训,其中不少都有有关佛教的内容,而他们对于佛教的解释与赵老先生相差太远,把像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都作了庸俗化解释——当赵老先生将佛教定义为一种“无神论”以为其和封建迷信划清界限时,他们却在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将佛教向过往的道路上回撤,不但无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佛教,而且有将传统文化污名化的嫌疑。
这本书的篇幅虽短,但却处处反映了赵朴初老先生的佛教观——佛学虽然博大精深,但赵老先生的解释却是深入浅出,明白易懂。能把复杂的问题解释很简单明白才是真本事、真功夫。这本书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也使阅读它的过程,更象是在与一位觉者的对话,疑惑随着阅读一个个开释,对佛教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一下子就会有“原来佛教是这么回事”这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使人受益匪浅。
注:文中个别内容引自网络。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