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阅读手册》是一本由[韩] 高荣成著作,42.00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7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一):极致阅读手册
09|《极致阅读手册》高荣成,号称韩国版的‘罗胖’。哈哈哈不知道真人和罗胖一样自带喜感,本书中提到的大量例子罗胖在之前的节目都有提到过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唯一不同的是两人都提到《魔鬼经济学》这本书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但在其中一个案例两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1991-2001年美国犯罪率下降的问题,罗胖在节目中原封不动的按列维特所提出来的1974年美国堕胎合法化。高荣成则更认可斯蒂芬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所指出列维特的错误。至于谁更接近真相我也不知道,但这却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是大神也有错的时候。除了泛读突破认知局限,还要不断的接近知识源头这样才不会受限与单一观点。 应多维度,大量又有深度的阅读,前两者相对容易。深度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向所阅读的书提问向自己提问并解决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最有效的是有及时反馈。 上一段总觉得自己讲的还是过于空大,还是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培养成长型思维。认清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路上没有轻松的从来都是从一片痛苦中到另一片痛苦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避免落入‘自我的陷阱’不能沉浸在个人世界,自我煽情。要清楚的认识到每次评论都是一次向外输出式学习方式。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二):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改变人生
前段时间各种直播答题大火之时,我和孩他爹也跟风玩了一阵子,刚开始是一人一部手机答,后来变成了我一个人面前摆三个手机,他还是固守一个。往往是我这边三个账号答案都点完了,他那边连题还没有读完急吼吼的来问我答案。当然我的答案未必是完全正确,但是在阅题速度上我绝对是能够大大的超过他。
那段玩直播答题的时间虽然没让我挣到多少零花钱,但是却让我在一直嘲笑我阅读没有啥用的孩他爹面前扬眉吐气了一番。其实我一年的完整的读书量相对于那些阅读达人来说真的是不算什么,但是和一年看不完一两本书的他来比,我的阅读量还是很大的。平时或许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关键时刻还是能够显现出来的。其实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所比较的就不再是阅读的速度以及数量了,比较的是在阅读时所获得的收获。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潜移默化,润物且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自身,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文字的获取和应用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但是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能够坚持完整看完一本厚厚书籍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偏向于碎片化的阅读。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可是现在的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活动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它们挤占了太多太多原本应该属于阅读的时间。原先那种逐字逐句按部就班阅读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先的快节奏。那么如何才能够最大效率的去阅读一本书,获得阅读的最大收益呢?一位号称是韩国“罗胖”的人用他的这本《极致阅读手册》来告诉你。
说起来这作者还真的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来写这本书。全书十大章节的名称全部都是与“读”这个字有关的。读我、多读、泛读、慢读、观读、再读……作者可以说是在他的书中一步一步手把手的在教读者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从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到我们如何去阅读,以及不同时候的不同阅读方式。作者一一都讲述的十分详实细致。基本上你在阅读中所遭遇到过的问题与迷惑,在这本书中都会有所提及并且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不要再去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去阅读了。这世界只有你不想去做的事情,没有你不能去做的事情。只要你按照作者书中所讲述的方法试着去实践一下,你的阅读状况都应该会得到一些提升与改变。当然,一同改变的还有你的生活与你的人生。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三):读书入门推荐书!
这本书的作者高荣成在韩国也有读书节目,虽然网上没有找到作者更多的资料,但是相信非常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深入浅出的记录自己对读书的认知和方法。可以让看到的人更容易接受。去尝试读书。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可以完成的目标,作者曾经多次定制读书目标一年50本,始终完不成目标。但是通过培养作者一年可以阅读三百本。然后自己写书,在书中作者提到已经完成第六本了。然后读书是一件可以修炼的事情。还有一年对我来说更有触动的就是,作者提到写作是读书的终极目标这点,个人非常赞同,因为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总有一些感悟想要表达。描述自己的想法。慢慢的读书和写作中不断的学习和创造。慢慢的把自己变成想要成为的自己。
书中写到一个观点,很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就是深刻的了解到我们的大脑是可以锻炼的,阅读就是其中一个方式之一。那这个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大脑的可塑性就如同习惯一样可以通过持续的练习得到锻炼。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年读三百本书,我想靠定目标强制自己去阅读肯定是达不到的,但是把大脑塑造成拥有阅读习惯的大脑,不但阅读效率高,更能让我们自主的去阅读,而不是不停的提醒自己,现在我的阅读应该还是在提醒阶段,还是需要去塑造阅读大脑,相信有一天一定能够也成为一年阅读300本书的,阅读达人!
作者的自己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阅读的一个好的方式就是,习惯做笔记。我现在渐渐的也在做阅读笔记,做笔记和不做笔记的差距真的大得惊人。做笔记把重要的思想或者观点记录下了,当你读完这本书回顾思考的时候和没有做笔记的阅读,会发现做笔记能把整本书的框架和观点很好的总结。不做笔记对这本书的印象会变得零零散散,厚厚的一本书,想要完全靠记忆去消化难度太大。做笔记正好弥补我们的记忆缺陷。同时帮我们提炼重点和中心思想,做笔记切身体验就是让读书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写书评的话,相对比不做笔记差别更大!如果做笔记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如果读书没试过做笔记一定要试试,一定能感觉到不同。
这本书对我的收获一方面就是告诉我,大脑可以塑造,塑造一个阅读大脑,会帮助我们更好的阅读,另一个就是提醒我们读书不要偷懒,要做笔记。更有时候读书读出声音来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阅读达成阅读的终极目标,写自己内心的东西。个人体验的话,写作会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四):学会读书
《极致阅读手册》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的带着问题翻开的,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也有这些问题:我要怎么能快速看完一本书?看完一本书我需要做点什么?从书中我能提炼到什么知识点,我能收获什么?如何有计划地看书?如何选择适合我自己看的书?怎么精读怎么泛读?
这本书是一本运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帮助人们养成阅读习惯的指导书。本书向我们揭示了10种读书方法,可根据需要应用于我们的职场或生活。作者逐一介绍10种读书方法的具体方法,并按照读者的读书能力,差异化地给出了具体可行的阅读方案。不论你是专业、就业两头忙的大学生、每天都要看论文的研究生,还是需要庞杂知识的上班族,或是想要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不论你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年龄几何、阅读能力如何,都能够将这些读书方法灵活运用起来。
作者把阅读分为多读、泛读、慢读、观读、再读、笔读、朗读、难读、掩读这十种方法,还贴心地在每章节后面用特辑方式做了书单。
我翻到笔读那一章,笔读是一种读书时在书上画线、做记号、贴便签,甚至是读完之后提笔写文的读书方法。奥古斯丁说过,笔读若做的好,至少书中的内容不会全部被遗忘的洪水卷走。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笔读不仅仅有抗遗忘的好处。笔读的好处有:1容易读出书中精粹。笔读有个好处之一就是容易找出书中精粹的地方并提取,找到感兴趣的信息,专门读想读的这部分内容。2.为了更深刻地与从前读书时的自我重逢。做过笔读的书,再读的时候就能够真实地触碰到自我的多种面貌,只有当书中留下自己的感情和回忆,这本书才能成为专属自己的第一无二之物,再读时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思考。
阅读跟文章之间也有必有的联系,写好文章的关系,第一是多读,多读是不可避免的环节,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多读。读书是写作的起点。第二:先想“写什么”再想“如何写”不管写什么文章,我们心里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好文章的论点,找到“立文之本”第三就是做好资料的充分收集工作,这里笔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笔读制作的备忘录能在我们写作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第八章讲的是朗读,就是出声阅读。朗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印象都非常深刻,我们读小学时晨读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家一起齐声朗读。当孩子出声读书的时候,孩子会伴随着耳畔的读书时,进入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朗读是仔细检阅文章的强大手段,因为那些默读时看不到的缺点会在朗读时暴露无遗。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逻辑是否严密,这些都能用朗读去检验。
这本书提供的方法和贴士对每个爱好学习的人都有帮助,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都能学到东西。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五):用脑科学的方式告诉你,如何从零开始学阅读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已经成为多数都市人的阅读状态,由此引发的对于阅读效率的焦虑,衍生出了一大批解析阅读方法的图书。这类图书的作者往往会从自身经历出发,以每年的读书数量,告诉读者如何在短期内快速读完同样数目的书籍。
然而,这一类的图书都不约而同地存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它们多以主观经验为基础,而缺少详实有力的研究结果或客观数据,总而言之,就是说服力不够。
《极致阅读手册》却反其道而行之,用脑科学的方式告诉你,如何从零开始学阅读。
一提到“脑科学”,不少读者就会觉得匪夷所思了,不知道怎么能与“阅读”联系起来。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器官呢?那就是大脑。
所以,只要练出会读书的大脑,所有的阅读难题就能迎刃而解,这其实也是作者高荣成想要传达的理念。
在本书一开篇,高荣成便用真实研究案例告诉读者,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天生就会读书的大脑,但是只要你进行“刻意练习”,你的大脑就会开始适应并擅长阅读,并且熟练阅读还能对大脑产生一种反向的正面的作用力,让大脑的活动程度更高、活动区域更加广泛,一定程度的“深度阅读”还会使你的智力水平更上一层楼。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
高荣成从“多读”“泛读”“慢读”“观读”“再读”“笔读”“朗读”“难读”“掩读”九个角度解释了,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只要运用得当,只要是在“读”,就可以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对于目前一些不被倡导的读书理论,如“多读”“泛读”等,高荣成还进行了合理的驳斥,并深入阐释了这些阅读方法存在的重要性。
以“多读”为例,现在很多人都会抱有“多读焦虑症”,也就是出于“读书为了炫耀”的虚荣心理而去阅读,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真正地达成目标。高荣成却告诉我们,其实这种炫耀的欲望是人类的本能,幸运的是,人的大脑中有发达的额叶,能够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本能并制订与之相称的策略。
所以,当你想要为了炫耀而读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压抑这种欲望,而是应该将欲望转化为动力,催促自己采取行动。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那就是没法产生动力该怎么办呢?
紧跟着问题的抛出,高荣成又再次给出了答案——将自己固定在一个读书环境中。
当你想要多读了,却害怕自己坚持不到最后,那就选择一个特定的场所,让它成为你的专属阅读环境,这个环境一定要是和你自身最契合的地方,像作者高荣成,就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酷同时又能获得女性的青睐,而选择了咖啡馆。于是,当你开始在这个阅读环境中如鱼得水时,你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了。
可见,阅读习惯并不难养成,一个熟练阅读的大脑也可以快速锻炼出来,只是需要一点科学的分析加有效的方法,而《极致阅读手册》这本书,提供的正是这样受益无穷的分析和方法。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六):一本不止阅读的趣味阅读手册,这很极致!
这是一本讲阅读,但又不只是谈阅读的书——除了读书,还含有大量人脑生理机能、心理学现象、当代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实验、知识和案例,涵盖信息面超广!作者对丰富素材的组织衔接非常自然而有趣,读起来一点儿都不会觉得枯燥。“炫耀好书就相当于在炫耀读了这本书的自己。”人还真是这样的社会性动物!
这是一本讲阅读,但又不只是谈阅读的书。
成长的遗憾之一就是在学生时代没有培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自然也就没有机会体味到读书带来的许多乐趣。虽然一直知道读书很重要,但迫于诸多无奈(可能就是单纯的懒吧)迟迟没有爱上读书,当然了,很多时候也就把自己“没文化”怪罪到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
打开这本书之前,判断这本书应该是一本介绍读书方法的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想或许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好的读书之法,但阅读过后发现它不仅对我的读书有了不小的启发,乃至对生活的很多其他维度都使我进行了反思。这也就是对这本书赞不绝口的主要原因吧!
作为一本介绍阅读的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分门别类的推荐了一些值得阅读的书,很多书看起来不错,已经被我拉到书单里了。如作者自述:为了写这本书,他将市场上类似的作品都先通读了一遍。的确一般讲到的读书法则书中有不少涉及,而最使人眼前一亮的是本书涵盖的信息面非常广,除了对不同读书形式、方法的分析比较,还阐述了许多人脑生理机能、心理学现象、当代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实验、知识或案例,对丰富素材的组织衔接非常自然而有趣,读起来一点儿都不会觉得枯燥。作者对韩国教育和整个社会提出的一些问题,其实对我们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书中“再读”一章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其实还有不为人知的后半句“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读过的书再拿起的时候的确会因生活所变与阅历增加而引发新的感悟,上一本《目送》就是这样,在经历了近期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之后,可能是忽然发现书中的精髓远不止对生活图景的细致入微的描绘,情感上仿佛也产生了和龙应台的一些“共鸣”。或许这就是读书无穷魅力的一面吧……
书中用十个“读”完成了对阅读多维度的观察和剖析,思考的比较系统全面又不落窠臼,确实做到了“极致”二字。读过后很认同一些即刻产生的感悟与思考,应当以适当的文字记录下来,这应该是一件挺有趣的事儿。仿佛眼前浮现一幅图景:未来某刻,当经历了更多打磨的“新我”再回看昔日的文字,会别有一番滋味。这些无声的文字就成了岁月变迁的最好印记。如此想来,本书确实配得上封面上印有的“让阅读改变命运的终极指南”。
也许是上述这些原因,让这本书成为了我很长时间以来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但它带来的启发和思考却并没有因为合上书本而终结。最近竟然不自觉的向身边不止10位朋友推荐了此书,如作者所述,“读书多的人,大多不会去炫耀读了多少本书,而是通过介绍好书来让自己更为瞩目。炫耀好书就相当于在炫耀读了这本书的自己。”人还真是一种社会学动物!愿这本书推荐的读书与日常思考方法自己能在生活中不断践行与探索。当然了,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比较近的收获就是打算用书中阐述的一些好方法再把它读一遍,计划近期就会实现吧。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七):书怎么读?方法很重要
当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之后,却没有在脑中留下什么,更没有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心中难免会有几分可惜与无奈。只看而不能消化掉,即使一年看300本书又能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也许会想到,是自己读书的方法问题,才会造成这么低下的阅读效果,于是便想要寻找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这么想也没有错,只是在阅读一本难懂的书时,第一遍与第二遍的阅读方法肯定是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阅读时期应该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
《极致阅读手册》介绍的阅读方法,帮我们提高阅读效果,养成阅读习惯的指导书。从读懂自己开始,书中由浅入深的介绍了读我、多读、泛读、慢读、观读、再读、笔读、朗读、难读、掩读10种阅读方法,将阅读层层分解,变得条理分明。
作者高荣成一直以来以“读书家”自居,他每天从书海中跳出好书介绍给大家,和读者一起阅读,并将阅读的过程写成文字、做成讲义。对他而言,阅读和写作是向生命的学习和挑战。本书就是他运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知识帮助人们养成阅读习惯的指导书。
读我:阅读自己
有的人在还没开始阅读,心里就先对自己进行了否定。“现在脑子不中用了,学不进去了”、“我就不是那种看书的料”,而大脑受到了这种暗示,便理所应当的罢工了。在《极致阅读手册》中提到,大脑是不断变化的,可塑性很高,在进行特定训练时变化会得到强化。我们不是静止不变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成长,认识到这一点比任何事都重要。阅读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身。
多读:多多阅读
泛读:多样阅读
为什么有的人一页书读来读去都看不懂主要内容,而有的人只看一遍就能总结出来?这就在于后者拥有一个“熟练的大脑”。这部分着重于培养知识面和视野的宽广,当我们将阅读变成一件熟练的事,就可以在阅读的同时自动对文字进行解读,完成理解。
慢读:缓慢阅读
观读:带着观点阅读
再读:再次阅读
笔读:边写边读
朗读:出声阅读
这部分是需要大量练习的重点,在为养成阅读习惯的前期准备完成之后,再使用这5种阅读方式,就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读:越读越难
在完成前面的阅读训练之后,我们就要选择一些比之前阅读的书籍阅读难度更大的书来读,以此来让我们得到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
掩读:合上书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看完之后,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想书中的内容,做深度的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只读书而不行动,读书便没有了实际意义。读书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读了关于阅读的书,就要试着将其运用起来,提高阅读能力。读完之后,放下这本书,开始练习吧。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八):怎样读书,才能避免成为“书呆子”
鲍读,欢迎你的到来!
1、我们的大脑不是固定不变的,头脑和肌肉一样,练习可以使之更有力量。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从关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脑在进行特定的训练时,神经元间的联结明显增多。——所以,不要自我设限,多读书就会有读书的大脑,一年读300本书,谁说不可能?
2、我们如何才能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秘诀就是多读。怎样才算是“多读”,这个没有标准,作者认为,1年50本书,可能是个分水岭,即如果每周都读书1本以上的话,就能够拥有一个熟练读书家的大脑。——坚持多读,没准我们都会爱上阅读。
3、泛读,其实是多读的一种形式,是指不限定于某一主题,广泛阅读书籍。通过泛读,接触不同领域的不同作者,必然会与多种多样的思想相遇,由此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此外,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认知的宇宙就越大,就愈发感到自己的无知。当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我们必然会变得谦逊,而谦逊将使我们思维的疆域更加宽广。——多读点杂书,没有坏处。
4、培根的名言: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要想慢读,先要挑选一本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那些经典、艰深的书,比较适合慢读。
5、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好比在用作者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参与到那个与我时而相似、时而相悖之人的意识活动中。通过书籍,人们得以便捷地吸取各种观点,从平凡的自我中跳脱出来。——读书时,最奇妙的感受便是,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体验生活。
6、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对于一本书来说,读者永远是陌生的他者。而这个陌生的他者,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变化后的现在的自己。——有些哲学的味道,不过,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曾经打动过自己的书,再次读到的时候,往往会有别样的感受。
7、叔本华的名言: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如同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但是,读了好书,若是剩不下点什么,就太令人沮丧了。这里提供一些对抗遗忘的方法:一是做标记,只要看到似乎对你有用的段落,便做醒目的标记;二是摘抄,先把那些好的部分、有感触的句子划线,然后摘抄下来;三是写书评,开始时你可能有些吃力,但若持之以恒地整理划线内容、将自己的见解以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话,你会发现在不经意间你已经具备了写书评的能力。——输入的同时,还要输出,这样才能真正地从阅读中获益。
8、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更多的情感。虽然这样会倾注更多能量,但我们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朗读过后,往往感觉自己离作家更近了,这便是朗读的力量。——朗读是正在消逝的读书方法,特别是成年人,但是,所谓读书,原意就是朗读。
9、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但遗憾的是,网页上的文章有各种各样的链接,无形中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难以集中精力去阅读。如何解决“难读”问题?一是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远离各种屏幕,远离网络的诱惑;二是将我们的行动计划具体化,越具体越好;三是换一本书读,一件事做时间长了之后,再转去做其他事情,就能神奇地生出一股新的力量;四是利用自我合理化的机制,读书读累了或者厌倦的时候,别停下来,继续读就是了。——说实话,我不确定这些方法是否都有效,不过,读书的时候,专注力确实是很重要的。
10、研究发现,仅仅反复阅读、解决简单问题的大脑中,无法留存下很多记忆,而合上书进行输出式学习、解决难题的大脑,则能将记忆留存许久。这是因为,在大脑受累的时候,会产生新的神经元连接,大脑的回路就会不断强化。所以,在短时间内反复看某一内容的突击学习法,从形成长期记忆的角度来看,可谓是最差的方法。——越努力,越轻松。
11、当然,倡导大家来阅读,并不是说要把闲暇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若是无休止地压榨自己的头脑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有一种叫CREB的活性蛋白质,它能促进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连接,形成长期记忆。人在用脑时,会消耗CREB蛋白质。幸运的是,CREB蛋白可以再生成,只要休息就行。——因此,阅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建议放下书本,起身活动一下。
12、要想获得最佳的读书效果,不只是读很多书那么简单。在脑子里装入大量信息后,需要通过充足的睡眠将书中蕴藏的各种资料与脑中既有的知识相整合,让新的记忆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与新奇的点子相遇,以“梦”为媒。——最佳的读书方法,便是读完书后,马上睡觉。
(完)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九):如何去读,去写?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韩】高荣成
摘要:借助大脑、心理和行为学科知识,详细介绍了多读、慢读等多种差异化阅读方式适用情况,帮助人们养成阅读习惯。
高荣成,职业读书人,他每天做的就是从书海中挑出好书,写好文字讲义,然后以自己的方式介绍给听众。他所擅长的领域就是阅读和写作。
受著名的“价值领袖读书会”会长邀请,讲读书方法时,他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了做好这个讲座,他把市面上所有有关读书方法的书都找来读,然后写了这本书《极致阅读手册》。从他的这种做法,有两个亮点:明确任务高标准输出,主题系统阅读法。
有明确的任务进行高标准输出,在一定时间期限内,做好这个读书会的讲座,在座的听众可都是一些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写好讲义,达到可出版的水平,所以分享的内容还得有新意,交叉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读书结合大脑、心理和行为学科知识。
主题系统阅读法(系读),先对主题进行思考,自己可能就会有许多问题,或想弄明白的地方,比读什么叫读书?读书有哪些方法?适用范围是什么?读了书有什么好处?等等。先把主题相关的书找齐,短时间内,把该主题的书的主题部分都至少读一遍,这样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就有大概的了解。对于一些问题延伸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的一种阅读方法。
我自己找到这本书也是因为对读书、学习方法感兴趣,长期关注这类领域的书,看到相关主题的书就会找来读,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体系框架,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用的最多的一种读书方法——主题阅读。这种读书方法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有很多书可以看。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对这本书有意识的输出,以完成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在介绍如何读书时,结合他所擅长的领域就是阅读和写作,介绍我们如何去读?如何去写?
本书围绕如何读书,主要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多读:数量上大量的阅读;泛读:读不同类型书;慢读:自我学习式的阅读;观读:带着观点和吸收观点,多视角去阅读;再读:再次阅读,见证已逝的岁月;笔读 :边读边写,写出好文章;朗读:带丰富情感的出声读;难读:如何让难读的书变得能读;掩读:合上书思考提问输出,转长久记忆,休息后再读。
如何让难读的书变得能读,喜欢上读书?
总结出三点:专注度,认知失调,曝光效应。
一、提高专注度,提供了两个建议:创造一个环境;带有情感的朗读。
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大脑资源一定时间内为一恒定值,抵抗诱惑的坏处:抵抗需要分配资源的,且存在动态关系,分配的资源与时间成比例关系,抵抗时间越长,分配到资源就越多。
带有情感的朗读,重点在于倾注与作者相同的情感,感受作者写作的情境,从视觉、听觉、情感和动作上多方位与作者邂逅,情感越丰富,感受就越强烈,更能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二、认知失调,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想和做是一致的。假如想的和做的不一致,或没做想做的,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力图恢复平衡。
如果你讨厌读书,你就试试一直不停地读书,只要一直读下去,就会发生认知失调。厌恶读书的自己和一直读书的自己产生矛盾,大脑就会尽量想办法解决这种不一致,给自己的行为找正当的理由。周围人都认为读书是很意义的行为,可以反映出更优秀的自我形象,于是大脑就会开始自我合理化,慢慢的认为“原来我是喜欢读书的,看书的感觉很不错“。
三、曝光效应,反复某一刺激最终会对该刺激产生反射、依赖。建立的反射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会消退,条件出现后又可以恢复。即经常见面,很多无好感的人会变得有好感 ,经常身处书中,对书的反感也能变为好感。
读书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适合初学者选择的书类型参考:
1.教科书入门的书,这是我首次接触到观点,从我的实际经验来回想这是一个好办法。为了重新学好英语,我把重拾初中英语教材。为了写好文章,我又从小学语文教科书拿来重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真的把写作中所有相关重点有说明。如何突出中心,结构要求条理清楚、文从字顺,各种修饰表达手法。科书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也因高度概括,面面俱到,所以有些地方不易理解。入门的教科书则是由易到难,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 小于400页的书,页数太多,容易消耗一个人的耐心,认为太困难,自己做不到,既然读不完,还不如开始就不去读。
3. 简单有趣的书,书中配有插画,或者就是一本图解的书,图形的好处,因具体还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从图中获得信息速度相对文字快。“有趣”的理解,有情境,有故事,还有启示意义让你想更多。
4. 与自己有关联的书,将陌生的和熟悉的关联在一起,就变得亲切感 ,心理上就更容易接受了。对于一些不熟悉的书,可以先去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知道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有什么用处,可以让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顺利过渡。
读完了要写,读写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针对一本好书,如何写出好文章?
1. 找到一本好书,可以是你特别喜欢的。反复读,仍能获得很大的快乐;
2. 拓展读,对于一些感兴趣的地方,参考书目或关键词检索,找5本相关的书来读,概括内容,反复回顾,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可能得到一些新的东西;
3. 写日记,结合自己的生活与书的中内容,开始只写不求好坏,之后或以与书产生联系的日记,引用一些书中的精彩句子或写作手法到日记中来,最后写完整的文章 。
通过反复阅读和拓展阅读,已对这本书有了相当的了解,做了很多思考,通过写日记和引用句子,能够将书中的内容与自我生活相结合内化,写出精彩的内容。
针对一个主题,如何写好文章?
多读、多写、多修改。
1. 多读,资料收集,主题阅读。
2. 多写,坚持写,句子力求简洁有力。加入一些自己的故事相对于写整个人类,不需要那么多理论和数据支撑。
3. 多修改,先想“写什么”,再想“如何写”,对词汇、词组、文章结构、逻辑关系、整体结构反复推敲。
人长大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切身体器官都缓慢老化,皮肤变得松弛,头发变得斑白稀少,肌肉力量逐渐下降,唯独我们的大脑在任何时期都能成长,这是一个给予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成长的机会,如何把握在于我们的个人选择和行为。
《极致阅读手册》读后感(十):不爱读书是因为没长个读书的脑子?错!9个方法帮你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那天,有个朋友问我,她家的孩子就是不爱读书,这事怎么破?我反问她:“你平时读书吗?”朋友哈哈一笑:“我~不读书,我早过了该读书的年龄,我就没长个读书的脑子!”我不由地想起了前段时间火遍朋友圈的那张照片:候机大厅里,外国人捧书在读,而中国人从大人到孩子在玩手机。有人批评说,国人读书少都是因为教育现状所累,因为大多都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许就跟我那个朋友一样,是被想当然的“没有读书的脑子”这样的的自我认知所累吧。 据一份公开的资料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不过,有一位叫高荣成的韩国人看到这份统计数据,也不满意。但他既没有批评,也没有找借口,而是默默地做了一番研究。用大量实例和科学数据证明了“没有天生会读书的大脑”,但是后天绝对有方法练就会读书的大脑!高荣成把他的这些研究都写进一本书里,叫做《极致阅读手册》,希望大家看了他的书以后,可以愿意改变,学会读书这件事。 高荣成被称为韩国版“罗胖”,是一位职业读书人,也是作家、阅读写作推广人,儿童教育专家。 高荣成在《极致阅读手册》这本书里,并不仅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更是融贯了最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多种理论,通过大量的故事,和人文科学实验资料,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似的思想和行动之源的大脑,会读书不是天赋,爱读书也不是天生的习惯,有许多的方法和技巧,人人都能学得会,只要多加练习,谁都能练出一个会读书的大脑。
(图片来自网络)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自我,而是创造自我。 -----------萧伯纳 一、 在开始学习之前,先打破“我的大脑不适合读书”这面思维的墙,突破自我认知 有一种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定式,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定式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去寻求有效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而定式型思维的人会习惯于自我设限。 高荣成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定式型思维”的人,给自己设定“1年读50本书的目标”总也完不成,还对自己失望不已。这时为了让自己好受点,就产生了“我没有读书的大脑”这样的想法,以让自己的内心“自我合理化”。这恐怕也是大多数秉持这种观点的人的“通病”吧。 后来他打破了界限,调整了想法为“不给自己设界限,只要脚踏实地地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做到。”居然慢慢让自己变成了“成长型思维”的人,将失败看成是变得更好的过程,结果每年读书量更是远远超过了50本。 根据德韦克教授“脑的可塑性”原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自我认知,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而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开展读书活动的关键。好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在读书的路上,就算成功了一半。 二.想拥有读书家的大脑,让我们用以下9种方法多加练习吧 1. 多读 “多读”虽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是根据“马奇诺防线”理论,“多读”的数量可以定在1年50本书。事实上,只要开始行动,保持正念,这并不难做到。高荣成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Tips,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 (1) 让自己固定在读书环境中 (2) 从“系读”开始,即先确定自己喜欢的某一领域或主题,分类深入地读书 (3) 在读书习惯养成之前,尽量不要挑战超过400页以上的书 2. 泛读 泛读,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题或题材,广泛多样地阅读。 泛读可以带给我们3种变化: (1) 让我们更加具有批判思维 (2) 更有创造力 (3) 让我们变得更谦逊,更具有世界视野 3. 慢读 早期儿童往往是模仿父母的读书行为而开始阅读的。有爱和陪伴的亲子阅读会让孩子开启阅读的大门,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份爱,这份爱引导着孩子继续他们的读书行为。 孩子会反反复复地读一本书,不厌其烦地要求父母讲很多遍,在慢读的过程里完成认知和思考。 高荣成在《极致阅读手册》这本书里,为我们总结了高效的6段式慢读法: (1) 选择慢读书籍,小学生最好选择语言表达丰富的国内小说,首选文学经典。 (2) 反复阅读,最少读3遍 (3) 派生阅读,读与慢读书籍主题相近的其他图书 (4) 按章节概述,这个可以锻炼把握核心的能力 (5) 按章节写下自己的思考(这个有点像我们说的拆书) (6) 写文章 4.观读 福尔摩斯说:“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观读就是一种帮助我们去发现的阅读方式。 可以是在读书过程中吸收作者的观点,就好比是用作者的视角去看世界; 也可以带着一定的观点阅读,在读书中找到共鸣,或者发现不同。 我们想着某一概念时,会更快地捕捉到与之相关的信息。 比如,有实验表明,饥饿的人读到“蛋糕”等食物类的词汇时,敏感度更高。而发现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甚至批判。这也是一种成长。 5. 再读 日本历史文化评论家松冈正刚说过:“读书不读第二遍,不算是读书家”。对于一本书来说,读者永远是陌生的。因为当你读完一遍以后,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你了,就像是一场“自我时间的旅行”,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时,最喜欢宝钗,就讨厌一出场就酸溜溜哭啼啼的林黛玉了,但是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再读《红楼梦》,感染我的反而是真性情的黛玉。 高荣成推荐了“三一定律”,即读三本新书,然后重读一本经典名作。不妨试一试。 6. 笔读 这有点像是我们常说的“笔记读书法”。边读边在书上划线、贴标签、做标注,甚至读完以后做思维导图,或者写文章。我想到日本的奥野宣之写过一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算是更详细的做法了。总之,跟随读书记录下来的阅读备忘录,是积累下来的宝贵素材,会帮我们催生新的灵感。高荣成写的书里面,几乎都有受到自己前面写的书的影响,他的读书备忘录给了他作家身份继续前行的动力。 7. 朗读 央视《朗读者》这个节目火的时候,掀起一股朗读热。朗读给文字赋予了灵魂,把读书活动将视觉和听觉、感知等结合在了一起。朗读,还是“坏文章的终结者”。我们写完文章,自己大声朗读一遍,就可以找到默读所难以发现的问题。 高荣成在这一部分也提到读书小组的必要性,大家把读的书,用语言讲述、讨论,一起朗读书中优美的段落,这种社会性的抱团读书活动本身也是帮助我们更加热爱读书的好方法。 8. 难读 正是因为大脑有可塑性,多读书就会有读书的大脑,总上网就会有上网的大脑。记忆力、词汇量,包括自制力都可以成为读书活动的前提。今天跟朋友聊天时,朋友在讲最近播放的影视剧集,我发现我都不知道。儿子告诉她说“我妈妈爱读书,不爱看电视”。我才意识到,我这两年恢复读书,越读越喜欢,越读越发现有更多的好书要读,竟然完全放弃了我曾经喜欢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了。如果开始就以“读书难”给自己设限的话,恐怕就很难开始了。 当然,如果帮助自己解决“难读”的破坏因素,消除那些抢夺读书时间的诱惑,可以试试“规避电视”。我一个朋友培养了两位酷爱读书的儿子,她介绍经验时曾经说过,“我们家没有电视。” 9. 掩读 这是指的合上书之后的读书。 一个含义是“超越阅读”,将读书内化的过程,在读书后经过自我思考,通过写作,聊天、演讲等方式向他人传递书中的思想,属于输出式的学习。 另一个含义是“跳出阅读”,指的合上书后的闲暇时光。高荣成提到一个“读书后睡觉”的方法,让睡眠甚至是梦境帮助我们将读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也许还会产生新奇的点子呢。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闲暇是所有财富中最好的财富”。 总之,读完《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这本书,学会了多读、泛读、慢读、再读、笔读、朗读等很多办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所行动。请选择至少一个方法,马上开始练习吧,并且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拥有一个会读书的大脑,So easy, so happy!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