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选点评:
大师博学严谨,有理有据。从中获得了不少关于人生问题的解答与力量,是值得一读再读的智慧之书。
虽然是给青年的信,并且是将近100年前文字,但读起来仍感触颇多,里面很多思想一点儿都不过时,相反大有启发性。 哈哈哈早读完啦。受教了。
深受启发 大师的智慧 值得细细品读
我倒是觉得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不妨一读,而且可以做精读。不少文章对于事物的认知有所启发,甚至在三观上都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空间。尤其印象深刻的:谈动、谈静两篇讲了些处世的态度,动中求趣、静中趣味;谈十字街头的另一面,抵抗社会习俗的信念;谈多元宇宙,在四个世界中的相通与不通;谈人生与我,前台与后台的论述令我豁然开朗;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谈及今日之青年成明日之憎恶,大道至简;以及一些的确适合青年和大多数人平时遇见和思考的谈休息/读书/交友/学问,等等。
“知易行难”!突然发现以前写反了哈哈哈
像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很遗憾没有能够早两年接触到这本书。也很幸运书中的道理现在大多懂得,虽然…并没怎么践行落实
开卷有益
非常后悔,初中的时候曾经因为它是必读书而不读。
受用
相见恨晚,受益匪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本书虽说是标杆给中学程度的青少年所读,但在我看来,无论你什么时候翻开它,都是最佳时机。
这在十二封信中,包含了朱老师对人生、运动、交友、爱情、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深刻理解,是一位智者的智慧结晶。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阅读其中的每一段话时,都会心生感慨:“如果他是的老师就好了,我愿追随他一辈子。”他会在我刚刚上学时告诉我如何对待学习、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发现自己的才能;他会在我工作时引导我如何融入社会、如何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大人;他还会在我成家之后,指导我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与他们相处。
名师难寻,但我能在这本书里学习到一点星光,也是足够幸运了。希望你们也不要错过这位名师的箴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给朋友的建议
写的太好了吧,一定要读,这位老朋友给青年朋友的建议。写书评的时候我只读完了十二封信,后面的内容还没读,真的很想先记录书中的一些文字。
1.人一定要读书,因为“人要有一种正当嗜好,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会被坏习惯引诱”。这里对于读书意义的描写太好了吧,太有说服力了。
2.“如果纯任理智,则艺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细腻冲动的情感的情感被这样描述着,也太幸福了,也太有趣了。
3.“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买卖,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偿你一十。”对于孝顺的理解,我也很喜欢。
4.“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来自上个世纪的十二封信,如今读来依然能给人无尽的启发和思考。小到如何读书,大到如何生活;小到个人缺点,大到社会流弊,这短短的十二封信里均有所涉及。印象最深的是朱先生对于中国人“蜂子孵蛆”心理的总结,他说中国人皆有“类我类我”的心理,而与我不同的,无论好坏,我皆要嗤之以鼻。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鄙视链”的东西吗?其实蜂子孵蛆也好,鄙视链也罢,我以为其产生的根源不外乎两者,一是不自信,二是不包容。因为不自信,才不敢去认可和接受与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因为不包容,才会拒绝与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共存。而某种程度上讲,是不自信最终导致了不包容。 除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和欣赏朱先生关于生活的态度,“闲愁最苦”倒不如“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不过这一点着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好劝自己凡事看开一点,顺其自然如草木虫鱼。 最后忍不住皮一下,教育部的背书估计严重影响了这本书的销量吧(^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学会品味,认真生活
近来看书的态度懒怠,终于不再拿着荧光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读,恰好实体书到手,一目十行成为可能,也有机会翻来覆去重看个四五遍,仔细玩味精彩的部分才更有趣。
喜欢的段落也能张嘴引用,有点找回以前那种最舒服的读书状态:不以打卡完一本书为勋章,只是沉浸于喜爱的作品,能在心中留下只言片语以供放空时咀嚼把玩已是足够。就像我喜欢的男孩能在放空时想到「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比起小说,我好像一直都对散文、杂文有更多偏爱,最近又爱上了诗歌,总之是不爱讲故事的,也难怪学生时代对于记叙文总是最为头疼。
朱先生说学写作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近写小作文总感觉有瓶颈,读的不多揣摩也少,自己写起来就显得不够贴切。看别人写的作品才惊觉语言的多样性,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得精准传神让人不得不拍手叫绝。
看来这方面还有不少需要学习。也不急,反正没有太大目的性,乐趣多多常玩常新,享受就好。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道理永不过时
偶尔看到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觉得这位先生真是有趣明智。
这本书是朋友孟实(其实就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少年的信,信中有关于读书,升学,情理,恋爱等等,这不是说教,而是就他的经历谈一谈,而我们一读,也是受益匪浅。
虽然说是给青少年的信,但其实对于我们广大民众来说,亦是非常有价值。孟实先生所处的年代是偏建国时期,但有些想法永远不过时,对当代青年仍有很大的帮助。“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这是青年的通病,我也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太急于求成,总是不踏实地去学,太贪心又太不切实际,尤其是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在,很少再有曾经咬文嚼字的那股子劲了,学习都是带有功利的目的性。
读一读这本书,还是有些启迪,有些感悟的。一针见血的鸡汤,偶尔还是能振奋人心的。反思了自己存在的某些问题,也会有茅塞顿开的瞬间。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希望自己能长大一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