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书中曾写到: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除了我家的后园,还有街道。除了街道,还有大河。除了大河,还有柳条林。除了柳条林,还有更远的,什么也没有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的地方,什么声音也听不见的地方。这句话竟一语成谶,道尽了萧红一生漂泊无依无靠的故事。她的一生的确走过无数没有人的地方、经历了无数无人理解的痛楚、许多无人愿意承担的离合悲欢,最后凄然而去。似乎是要呼应古今天才大多相似的命运。
《呼兰河传》落成时,萧红在文末记录“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廿日香港完稿。”不到两年之后,她便戚戚然在香港离世,走时身边只有一直陪伴她的端木先生。在她最后岁月里,呼兰河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避风港和寄托,幼年的些许欢乐片段让她短短的一生中难忘。
民国时期的作家,大多有一股觉醒于苍生的魄力,文笔间写尽芸芸众生的浑浑噩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萧红也不例外,只是她用孩童不解的眼光写出这些人间荒谬故事的时候,原本可叹可哀的故事也染上了一层童真的色彩。
幼年时,祖父是把她和这个荒谬世界隔开的保护伞,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被领里街坊的舆论逼到绝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吃人的群体狂欢中,祖父是萧红幼年时良知的来源。“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和祖父在后院中玩耍、把二三十朵玫瑰花插在祖父草帽上更是全书不多的亮色,引人发笑,可再次回想时却是笑中带泪的。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传》读后感(二):呼兰河传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全书写的都是童年生活,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我,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二伯等等。呼兰河的生活单调简单,没有一丝波澜,从儿童的视角来写哪里的生活。
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在《呼兰河传》中,众人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只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并且跟小团圆媳妇一起玩,“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小团圆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两个孩子哪里知道“洗澡”会把命洗没了。还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分明是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却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我和小团圆媳妇是儿童之间的交流,从而暴露了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和头发是婆婆“剪下来的”真实,儿童看不到或者说预料不到事情发展的残酷和恐怖的结局,造成对成人内心世界的遮蔽,达到了“陌生化效果”。而读者在这距离中有了思索的空间,反而使恐怖事件更加触目惊心。萧红小说儿童视角的运用,制造出惊愕和新奇感,从而看到人间的真面目。儿童视角还可以使异常沉重的悲剧有了一丝轻松,也达到了一种陌生化。
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书中曾写到: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除了我家的后园,还有街道。除了街道,还有大河。除了大河,还有柳条林。除了柳条林,还有更远的,什么也没有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的地方,什么声音也听不见的地方。这句话竟一语成谶,道尽了萧红一生漂泊无依无靠的故事。她的一生的确走过无数没有人的地方、经历了无数无人理解的痛楚、许多无人愿意承担的离合悲欢,最后凄然而去。似乎是要呼应古今天才大多相似的命运。
《呼兰河传》落成时,萧红在文末记录“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廿日香港完稿。”不到两年之后,她便戚戚然在香港离世,走时身边只有一直陪伴她的端木先生。在她最后岁月里,呼兰河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避风港和寄托,幼年的些许欢乐片段让她短短的一生中难忘。
民国时期的作家,大多有一股觉醒于苍生的魄力,文笔间写尽芸芸众生的浑浑噩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萧红也不例外,只是她用孩童不解的眼光写出这些人间荒谬故事的时候,原本可叹可哀的故事也染上了一层童真的色彩。
幼年时,祖父是把她和这个荒谬世界隔开的保护伞,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被领里街坊的舆论逼到绝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吃人的群体狂欢中,祖父是萧红幼年时良知的来源。“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和祖父在后院中玩耍、把二三十朵玫瑰花插在祖父草帽上更是全书不多的亮色,引人发笑,可再次回想时却是笑中带泪的。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1936年春,萧红摄于上海鲁迅居所前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精彩的文字不会被时光所掩埋
去年年末,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其实这种说法是相当牵强的,因为我所谓的读完,不过是读完了绘本版的《呼兰河传》。因为是写绘给孩子们看的图书,所以选取的大多是饱含欢愉与童真的篇章进行的编绘。也就是因为这套绘本让萧红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忍不住去寻原著来看。
之前就曾经说过,对于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这个人,我的感觉是既怜悯又痛惜。怜悯她的不幸遭遇与英年早逝,痛惜她的自己作腾。
她确实是一位才女,文字简单干练,看似平常却能够将人深深的引入其中,字里行间似乎能够看到人的灵魂。那一篇篇的锦绣文章写的是多么的精彩至细腻,小学课本中都曾多次收录她的文章当做是教材。
可是她对待生活中的经历却又是如此的糟糕,几次婚姻均算不得美满,甚至是有些荒谬,放今天来看怎么瞧怎么都是一出出的狗血言情剧。说她是民国时期的作女代表人物还真的是一点都不为过。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前小学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那篇《火烧云》就是出自于此。它也何以说是一部萧红的自传性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萧红以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将童年记忆中的故事一个个的串联起来,将故乡呼兰河的人间百态、社会风貌描绘了出来。
那是一座不怎么繁华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色彩艳丽的大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园,多少温暖的记忆留存于其中,而更为重要的是,那时有她慈祥和蔼的祖父。这里是萧红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她文字创作的最初源泉。
在萧红并不算长的这段生命中,她似乎都在纠结于爱。可是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不曾长久的停留在她的生命旅途之中。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童年中和祖父相处的那段时光,是她最富有爱意的美好记忆,是一生中都不曾褪色的影像。
时光荏苒,许多东西在时光的侵袭之下早已物是人非,连作者萧红都早已离去多年。可是她留下的文字却不会被时光所掩埋,其中所讲述的故事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回看萧红的一生,我们为她的经历而感到叹息,甚至会有一丝怒其不争的感觉。但是读萧红的文字,却又不由的被她的才情所折服。细腻真挚的文字中却又透露出东北地区的苍凉与豪迈,那曾经的一幅幅场景画面,仿佛犹在眼前,触手即可抚摸的到。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家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你有没有故乡?在很小的时候想离开家乡去远处闯荡,在大城市闯荡几年后,又会发现思念故乡,其实我们思念的不是故乡,我们思念的是故乡的父母。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想快快的长大,想到外面读书,想快点有能力独立生活,想快点离开父母的束缚,等到真的长大后,没有了父母在耳边的唠叨,没人有在耳边千叮咛万嘱咐的天凉记得加衣服,也吃不到带有家乡味道的小吃,和有妈妈味道的饭菜。
萧红《呼兰河传》整篇都是围绕小城来怀念的,但我觉得萧红最怀念的还是自己的祖父,在字里行间中都有着对祖父的思念。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这让我想起属于我的小城,记得也有个十字街口,也是最繁华的,我家住在十字街的最西面,集市也集中在这十字街口中心。
萧红在这座小城中看到了很多事情,有普普通通的一个水洼,都能写得绘声绘色的,让我们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的,在这座小城中留下了萧红的祖父,也留下了萧红的童年回忆。说到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让我们感叹到旧社会的不公,旧社会让一个天真烂漫的12岁小姑娘生命戛然而止,这篇中完全是说过去封建主义的思想,一个小姑娘在12岁的时候就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她自己的命运已经做不了主了,从萧红的文字中能看到那时候封建思想对的人们的束缚,束缚着过去生活在农村里的人们。
说起我的童年也有很多趣事,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是自己上下学,我家住在街的最西边,而我要上的小学在街的最东边,每天我都走过一整条长长的街道,总是走到一个地方会喊上一个同学一起去上学,总是和最要好的童年伙伴一起相约去上学。最有趣的是我们有时候还会约好第二天带五毛钱一起买东西吃。直到小学毕业前,童年的伙伴都是最好的朋友,也直到小学毕业后,童年的玩伴就会渐渐的分离,也许不在一个地方读书,也许全家已经搬走了,也许有的小玩伴已经不再读书了。
萧红《呼兰河传》也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什么形状呢?这点我还没注意过,只记得常常的一条街道,纵横交错着向各个方向延伸,我家乡也有一颗大树,夏天吃完饭大家都聚集在那里,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天吃完就搬个小板凳去听张家李短的一些信息,甚至有的邻居直接端着碗在大树下吃饭,那是我遥远的回忆,也是消息的来源地。现在树也不在了,房子也拆了,大家都换成了楼房了,好像也没有人出来了,每家每户都窝在自己的楼房里了,屋子的活动空间变小了,人的距离好像一下子就拉远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切了。
我们有的时候对于昨天吃了什么菜,也许第二天都忘记了,但是小时候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这么清楚的记在心中。甚至连小时候花五毛钱买得零食还记得是什么,甚至还记得那个零食的味道,就像萧红在《呼兰河传》书中说到的,书中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忘却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六):《呼兰河传》:不遥远的过去,有回声的往昔
文/吴情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中,张爱玲是文青最爱,林徽因是话题女王,丁玲是最能激发论文数量的研究对象,而有“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之称的萧红,似乎受到了冷落,即便李少红导演曾根据她的生平经历拍有影片《黄金时代》。属于萧红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或许尚未到来,抑或夹在两者之间。一九一一年出生的她,与中华民国可谓同岁,她度过了最为动荡的岁月,从开始执笔到震撼文坛,时间较短,而后更是在三十一岁便英年早逝。
不过尽管如此,萧红还是给后世留下了不少杰作,(受到鲁迅激赏的)《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小城三月》,都堪称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呼兰河传》一书收录了萧红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商市街》,分别讲述了“我”在儿童、青年时期的遭遇,透过“我”的眼睛,读者可以一窥当时的(局部的)中国。
《呼兰河传》中,“我”生活在小城呼兰河,父母、祖父母,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我”同祖父最亲,不喜欢用针扎“我”手的祖母。除此之外,“我”还同租住自家房间的邻人结实,后者的生活,进入了“我”的世界。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爷的孤独生活,冯歪嘴子的短暂婚姻,“我”都亲眼见证。除此以外,“我”个人还有着丰富的家庭生活,其间也常与自然亲密接触。
到了《商市街》,“我”是一个青年女性悄吟,与喜欢的男人郎华同居(推断出来)。二人的生活颇为拮据,往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物质生活的贫困,也在阻碍他们精神生活的充实,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需要为生计发愁。好在他们彼此恩爱,互相体谅包容,郎华更是从事家庭教师、武术教师等多重职业,以改善两人的生活。随着战事吃紧,搬到商市街的他们,后来需要再次搬家,离开伪满洲国。然而,离开之后会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小说戛然而止。
阅读萧红的小说,很难感受不到里面的启蒙精神与价值诉求。呼兰河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鸡鸭无数,妨碍过往行人,却始终无人站出来号召大家修一修。这何尝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讽刺性描绘——大家都知道它生病了,却没有一个敢充任先行者,因而勉强度日。至于看客文化(鲁迅小说中也常见)、熟人社会的窥私癖、害死人不偿命的封建迷信,更是无须赘言,值得一批再批。等走到商市街上,迎接我们的,却偏偏是一个冷漠的都市社会,自由获得了,但关怀却急剧减少了,每个在底层的人,都在艰难生存,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理想抱负早就烟消云散。
小说能够指涉的范围,究竟界限何在,笔者一直心存疑问。《呼兰河传》和《商市街》书写的中国,当然不是全貌,但它获得了一种逼真的艺术效果,一种即便在今天看来仍不陌生的震惊——我们看见了父辈们的饥饿、青年人的叛逆与落魄、童年生活的美好与隐含的可怕。距离萧红离世已有七十多年,但《呼兰河传》和《商市街》,读来仿佛就是在对我们当下的生活的速写。经典的意义,恐怕就在这里,它不断邀请你一再重读,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呼兰河传》读后感(七):20180306读书~萧红《呼兰河传》~天边一缕霞
天边一缕霞
------萧红《呼兰河传》
一直想看看《呼兰河传》,一直被耽误了下来,直到2018年。
手头的这本《呼兰河传》素色为主,一如萧红寂寞的人生。
一位传奇的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战火纷飞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1岁。
童年的寂寞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祖父年老体衰,只有年迈的祖父带给他人间温暖,她的童年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就是寂寞,正是这种寂寞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
青年的进步
萧红读中学时,接触进步思想,热爱中外文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青年时期因对包办婚姻不满离家出走,几经颠沛,几度流离,认识进步文人,开始文学创作,因中篇小说《生死场》闯入中国文坛。鲁迅为之作序,使得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先生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作品北京是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真实地描绘出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同时挖掘出他们的觉醒与抗争。实属难得。
萧红以8年创作生涯,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字,让人佩服不已,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以女性的目光透视农村、透视历史,在了悟文明、参悟国民灵魂方面,她可以与鲁迅同一高度。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本书《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04年12月在香港完成的,以童年生活回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是她在艺术上的辉煌。茅盾称其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以一个小姑娘的眼睛观察社会,这点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如出一辙之感。这本书写得都是小。
小到呼兰河的小城、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小场景,用女性的细致观察,写尽人世百态,平平常常的文字,细细碎碎的人物,絮絮叨叨的语言,“笑盈盈”的祖父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祖父是里面的一抹春色。
而《呼兰河传》里更多的是冬秋色,开头的冰天雪地属于自然的冬天,这份描绘登峰之极;文中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写出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实属内心的冬天,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庙会里有相逢的快乐与离别的忧伤,属于秋天;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有着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再一次表达出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
如果说本书《呼兰河传》是童年的回忆再现,那么本书第二部小说《商市街》就是青年的人生。细腻的语言,独特的女性视角,平凡点滴的爱情故事,文字平常,心灵却震撼。
心中传奇的人,与手头多彩的画,让我尤生敬意。有人说,何人绘得萧红影,有如天边一缕霞,读完《呼兰河传》,我感觉我应该再读一读《漂泊者萧红》。
《呼兰河传》读后感(八):美丽的呼兰
《呼兰河传》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本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它详细的记载了作者故乡的原貌以及那个年代的历史环境。] 这本书的作者萧红就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氏,作者在该作品中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书写了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亲情的小城故事,展示了“北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作者详细的刻画记录了生活中的各个片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把孤独的故事串起来,通过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以时间的纵轴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通过不同人物的写照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展现了当时社会造成的灾难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刊登在香港的《星岛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作者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书的名字 “呼兰河”,其实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潺潺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这座小城的名字叫做呼兰。呼兰这座小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个时候就有居民在呼兰区境内活动,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呼兰因呼兰河得名。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剌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烟囱”。 而到了近代呼兰的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是从清朝时期。
我也是出生在黑龙江,而且也是居住在松花江附近,当我考上大学后,每次坐着客车去哈尔滨上学的时候,快要进入哈尔滨的前一站就是呼兰,哪个时候呼兰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由于家庭条件有限,读的课外读物并不多,所以对于萧红并不是很了解,对于呼兰也没有太多的感触,直到工作以后,才渐渐的知道了一些关于呼兰和萧红的故事,现在的呼兰已经不是以前的呼兰了,而是有了巨大的改变,并且成为了哈尔滨的一个区。
翻开这本文学大家的书,很快就被那带有浓郁东北特色的语言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由《呼兰河传》和《商市街》两篇自传体小说组成,在文中主要突出了呼兰这座小城,以它为核心,进行了叙述,里面涉及到了一些人物也都是为了衬托这座小城。在文章中对于呼兰小城的描绘也是作到了历史还原,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就能够清晰的看到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童年的回忆,是对家乡度过的童年时光的怀念,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触也是每个游子都会经历过的。家是最深的思念,那破旧的屋子,荒凉的院落,虽然不起眼,却是最真情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啊。一座城市能够发展离不开人,而人是群居动物,决定了必然离不开集体,那么亲戚朋友老乡的故事也就自然成了这本书的点睛之笔。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下脚带有注释,这种书籍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了,离的最近的还记得是在高中时期,哪个时候的语文课本下面都会有这种注释,会注解一些内容。而本书的作者是东北人,所以有一些东北的方言也再所难免,对于一些非东北人群读者来说可能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所以编者在下脚的注释给读者免去了困惑,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呼兰河传》是我国文学家萧红在香港时候创作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书中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讲述了呼兰小城故事,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故事串起来,通过不同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这本书真的非常不错,值得仔细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九):热闹的背后,可知是深深的思念
我试着从过年热闹繁忙中脱身出来,抱着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跑到一角,将寻得一刻宁静寄托于这本书中,谁知,至此便从一种热闹掉入了另一篇热闹之中。这里的热闹非比外面的热闹,藏在萧红记忆中的那座热闹的小镇,读到深处,涓涓涌出的是那道不尽的思念。
虽然生在“关门口”,向东北方向骑车30分钟就算是正式踏入东北境内,然而我却从未真正去过深居祖国最东北的那片土地,或者说没有真正了解过那里的风土人情。循着书中的字字描述,我想象着呼兰河的街道模样,大大小小的瓦房错落参差,院墙相隔的邻里起居,以及赶马车扬鞭的吆喝声……这里有着小城镇特有的习俗人情,人们相互熟知,甚至随便抓出一个人来,两三个主妇闲聊的的功夫,已经把这个人的来头和家中历史翻了个底儿掉。这样的琐事还有许多,如此的细碎拼凑起来,却在萧红的笔下,以一种欢喜热闹的滑稽模样,逐一记录展现出来了。
作者可以将一个经常坑人的大泥坑塑造成一个廉洁奉献的形象。因了这个泥坑,路人们才在一次次遇见翻车事故时,得以显示出帮助的爱心,也正因了这个泥坑,每每大家买来便宜的死猪肉,可以一口咬定是谁谁家不幸掉入泥坑中淹死的小猪,推掉大家图便宜买来瘟猪的不雅罪名。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乡间可遇的泥坑,在《呼兰河传》中第一次成了申明正义的主角。
对于当地的风俗,说起来更是热闹。人们在街上消费只认口耳相传的“老字号”,这里就提到了一家药铺,说来也奇了,不用打广告不需挂大字招牌,人们自然而然知道去哪条街,转几个弯可以找到。而那个占据界面的门面,即使挂着特大招牌,整日广播宣传,最后挺了段时间还是关门大吉。只因这后者是外地来的行家,而前者哪怕是吃了一疗程都仍拉肚子不止的“万能药”,还是会生意兴旺。没办法,家家户户都知道,那谁谁家的药铺有一味何等神奇的治百病药,不管用也可以买来做个心理安慰。
风俗的体现在后文的团圆媳妇故事里,有更深的体现,那一段可真是叫人有些哭笑不得,只觉闭塞的思想令人生气,团圆媳妇的经历着实可怜。
整个《呼兰河传》围绕着家乡,以及那片祖父的园子为主线条,来描写童年经历的故事,看似写得琐碎,却都是在祖父的周围发生的,亦是在作者童年时听到看到的。本该热闹的场面就此,剩下些许的苦笑和感叹。
书的后面一小部分是《商业街》的内容,讲述的则是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伴侣。相识相恋、一起过艰苦的日子,褪去了爱情丰盈华美的外衣,留在萧红文字里的,是两个人一起奋斗的日常,和过日子的朴素温暖,它更贴近现实中的婚姻生活。伪满洲国和日本侵华为背景,日子算是不容易。有一出描写典当衣服买包子的片段,将夫妻俩的模样写得真实又可爱。当时作者与当铺的伙计讨价还价换来的1元,在集市买了大袋包子回来,一进门拿给爱人,虽说他不乐意,却还是喜欢包子,于是也就没再说什么接受了。想想生活中哪找那么多的甜蜜,这段买包子也是再平常不过的瞬间,倒是因作者心中有爱,显得几分平淡的温暖和些许喜感。
整本书都是这样大大小小的日常所拼成的记忆,想必当时的情景未尝有这些的欢乐,缘于记忆中的思念,越发得情感深邃,真实热闹。
《呼兰河传》读后感(十):萧红的黄金时代
2014年,许鞍华导演执导拍摄的电影黄金时代上映了。萧红一时之间成了热门话题,人们谈论她与表哥、萧军、端木等人的爱情,好奇她与鲁迅的交情,争论她是否真的杀死过自己的孩子。萧红的生平被挖掘,得出的结论也着实不少,然而在这片热闹里,真正阅读探讨萧红作品的人却寥寥无几。
电影带来的喧腾热闹了一时,转眼间人们又忘却了萧红这个人。萧红生活的那个时代倒也并非仅止她一位女作家,同时期的著名女文人还有丁玲、冰心和张爱玲。张爱玲与萧红说起来有几分相似,她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的爱情之路也都同样坎坷。然而和萧红相比,张爱玲虽说晚年凄凉,到底算得上是善始善终,不似萧红颠沛流离青春夭亡。张爱玲不仅在人生境遇上比萧红幸运,就是在写作成就上仍旧看似压过萧红一头。有太多人知道张爱玲却不知有萧红,这并非是因为萧红的文章不够好,只是因为萧红的每一个字都带有那个时代最深切的疼痛。
不过萧红的成名作《呼兰河传》并非是这种书写极致伤痛的文章。《呼兰河传》读起来的感觉和《城南旧事》颇有相似之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是《城南旧事》,“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这是《呼兰河传》。文字看似直白平淡,但读过以后,直触心底。
《呼兰河传》所写的是萧红幼年时所闻所见的家乡事,萧红用平直的语言书写着家乡的街道,乡亲们的庙会和野戏,家中的后院和最爱的祖父,家里的租户们和一众乡亲。这些存在于萧红记忆里的人和物,总是带给人一种既同情又愤怒最终却无奈的感觉。
小团圆是一个青春活泼的十二岁女孩子,为了所谓的立规矩,她的婆婆用烙铁烫她的脚心,把她吊起来用鞭子打。一个好好的孩子被吓得做恶梦,想要回家。回家成了“病”,偏方,野药,抽签,跳大神,最终葬送了一个女孩子的性命。
你该愤怒的,你该仇恨害她的人。可是她的婆婆在认为小团圆媳妇病了后,不惜钱财的为她治病。谈起之前的虐待,她的婆婆认为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就是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也并不娇惯。踩死了一只小鸡,可以没日没夜的打上三天,夜里做噩梦,也不过叫叫魂就罢了。粗野乡下生长的人,就该如此。就如萧红所写,“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于是你该恨谁,该怨谁,又该同情谁,最后默默叹一口气,只能如此罢了。
幸而《呼兰河传》中总有些让人振奋让人怀念的地方。祖父的后院是萧红一生中最快乐的地方,在那里,她无忧无虑,她可以调皮,可以捣蛋,不论做些什么,都有祖父在身后保护。祖父老了,祖父去了,欢乐的时光也便一去不复返,萧红自此天涯流浪,历经人情冷暖。而让人略微振奋的则是冯歪嘴子的故事,这是一个苦命人挣命的故事。冯歪嘴子找了媳妇,生了儿子,他没有得到祝福,满满都是欺凌和冷眼。可是他和他的媳妇依然一心要把日子好好过下去,节俭到不能再节俭,勤奋到无力再勤奋。可是命运总是要折磨苦命人,冯歪嘴子的媳妇死了,扔下两个孩子。冯歪嘴子也要就死上吊或是被生活压倒吗,他没有,他依旧勤恳恳的过日子,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带大,孩子就是他的希望。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萧红那尚且带有一抹暖意的童年,《商业街》书写就是冷冰冰的现世境遇了。《商业街》是萧红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她和萧军在哈尔冰挣扎生存的那一段历程。总是冷,总是饿,总是一个人孤独的盼望着她的良人归来。在《商业街》中,我们可以看到萧红早年所经历的饥寒交迫,以及那些隐藏在文字之内的对爱情的失望。
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女子纵然读过书受过教育,也很难独立生活。即便有着无上的才华,也纷乱的年代也很容易就飘零散去,幸好文章可以永存。萧红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在命运的安排下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那些文字就如萧红的人生一般,写满了黑暗,却也永远怀抱着希望。如此一生,萧红永为人所怀念。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