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书信集》是一本由[俄] 契诃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书信集》精选点评:
我的眼泪不值钱,这个男人怎么这么惹人怜??? 之前给她写信说,她是他笔下的草原。并不是说她抱怨命运,而是说她“沉寂回来了”。可惜后来她回信,只字未提我那些洋洋洒洒的做作排比。 我也不准备结婚,做不成秃顶的小老头就做戴假发的小老太太,或者秃头歌女,坐在一个很考究的书房的大书桌后。十年后后悔,写信给妻子说满溢的情话,再往后两年,喝掉一杯香槟,睡过去就再也不醒来。
最喜欢契诃夫的一点是他努力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点一点挤掉,这种努力真是令人佩服。
今年看的“作家谈写作系列”里的最爱
“你知道吗,应该在什么地方意识到自己渺小?那应该是在神和智慧、美和自然的面前,而不是在人们面前。在人们之中你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在钱财方面我十分提心吊胆,大概正是由于我在钱财方面胆小谨慎,我才不借债和不预支稿酬……我行动并不迟缓,如果我有钱的话,我是会到处飞的。”“没有钱用,但又懒得去挣钱。请您给我寄一些钱来吧!我决不食言:我只懒到5月份。6月1日起我就坐下来写作。”......多么可爱 有血有肉的契诃夫呀!
读完之后幽默之余会有一些感悟,每封信都会给你不同的启示,然而我却言不尽意,不能全部表达出来。书中满是一些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文学创作的见解,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或许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译文的个别地方有一点啰嗦,语言没很简练精准,读着会略有一些不耐烦,不过也不乏有翻译得好的地方,比如契诃夫的一些有趣的玩笑话。
我不知道翻译如何,就我读这本书的感受而言,我看到了风趣幽默的契诃夫,被金钱与病痛折磨的契诃夫,特别是从一开始情感丰沛到中年寂寞孤独的契诃夫,都是活活在在的一个人物,这样的一个人物,和我们并无二样。读书信也就是读生活。我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契诃夫,无论心中想的什么在那时都不存在,于是,我只能说一句:“富足者并非是手中有许多钱的人,而是现在有资格生活在光华清朗的早春环境中的人。”
批注写了好多,彩色标签贴在书旁贴满了,就跟彩虹一样。每每回读,都不禁感叹:“真不愧是我爱的男人啊(๑• . •๑)” 非常有才情,非常可爱,又非常温柔。
【2019016】有重合,觉得比同样搞戏剧的迷弟童老选译那本好。真是天使一般的完美契诃夫,胜过对托尔斯泰的喜爱,因为更尊重女性和呵护女性的自我,不把女性作为自己的附庸和自己舒适生活的提供者,是理想的男性和老公。超喜欢《宝贝儿》那篇,相比之下毛姆就鄙陋二流多了。自己说有着乌克兰人的怠惰,懒散,喜欢闲适,逸然静处,钓钓鱼,养花种树享受春光,爱旅行,简直太合口味了!可爱,善良,真诚朴素,才华,使命感一样都不缺,哪里找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人就不应该生病应该长寿啊!关于写作也有好多切实可行的建议,除了戏剧部分比较无感,戏剧自有其不同于小说的规律,需要协调的因素比较多,巴尔扎克就曾经失败好多次,还是喜欢小说。跟巴尔扎克一样想娶个富有的寡妇为妻,哈哈。
最喜欢的契诃夫。
真实可爱的契诃夫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一):一个文坛好友眼中的小开心果,读者心中的文学巨擘
读罢本书就像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参与了契诃夫从事文学活动的一生。以书信为切入点看一代短篇小说与剧作巨匠从一个二十几岁开始尝试写作的文坛新手通过不断练习,文笔构思愈发成熟,逐渐成长为文学大家。看他交友,与托尔斯泰、高尔基、斯塔尼斯拉夫斯基相识相知相惜,友情日益增长,与苏沃林从最初的知遇之恩到因观点分歧渐行渐远,终究断了联系;看他与尼克佩尔因戏剧《海鸥》结缘,相爱相亲,最终结为夫妻。收录的217封书信带领我们走进了契诃夫的一生,他也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会为钱和痔疮犯愁,会跟与亲友开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也会思念心爱的姑娘日夜难寐,读完这些信对契诃夫的喜爱程度更多了一层,在他与友人的一封封通信留下的关于文学的个人观点和写作建议都十分宝贵,直到今日仍有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去借鉴的地方,契诃夫在文学界和读者之中都备受喜欢,不仅爱他的出众才华,对人热情真实,更爱他这个生动又幽默的灵魂。 1904年5月28日,契诃夫留下了最后一封书信,1904年7月15日因哮喘的并发症心力衰竭与世长辞,俄罗斯文学的星空一颗星熄灭了。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二):“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如果哪位文艺青年胆敢向我提及人生的志业乃是写作,我会欣然推荐《契诃夫书信集》,以打消他糟糕的念头。
来自俄罗斯的文学大师契诃夫,在写给他人的信中每每谈及“钱”,他每日勤奋的写作换来的是拮据的日常生活。
当然不乏此类情况:有人愿意为文学事业献出生命,即便贫病交迫,也阻止不了他一步步迈向深渊的坚定步伐。
还有另一种情况:确实有作家凭借写作换来了财富与声誉。但要知道,市场需求的文字往往不是作家梦想写的。
写作仍然是一项危险职业,如同将生命贸然托付给无常的命运。如果没有坚定意志和良好心态,还是不碰为好。
锡兰的《野梨树》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起写作悲剧:文艺青年Sinan梦想成为作家,终至与家庭决裂。
小说完成后,Sinan自费出版并托付书店出售,兵役归来后发现小说无人问津,最后无奈屈从现实,回到家乡。
这是真实的文艺青年之殇,一代代文学爱好者的集体写照。Sinan没能成为作家是自己原因,还是社会的问题?
我们不知道。想成为作家并不容易,除了不屈毅力和不懈努力,还需要天赋和机运,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重要。
请让我们再次聆听切·格瓦拉的教诲:“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首先是面对现实,然后再忠于理想。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三):走近契诃夫
安东·契诃夫应该被人类铭记,就像天空应该被鸟儿铭记一样。
在灿烂的俄罗斯文学史上,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两位大胡子,我最爱契诃夫。在我的中学时期,课本里经常出现契诃夫的身影,我几乎可以背诵契诃夫小说阅读理解的参考答案:“这篇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等我读大学以后再翻开契诃夫,发现这些文字的背后远没有那么简单。犹记一个冬日夜晚,惟影子作伴,我读到《苦恼》,不禁落泪,“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清冷的月光默默无言。
我相信,但凡读过契诃夫的小说,不会不对他感兴趣,究竟是怎样的灵魂,才能驾驭一支这样诗意、迷人、深邃的笔。而通过阅读契诃夫的书信,这个灵魂会慢慢走近,不再是飘渺无定的姿影。
契诃夫的书信并不像小说那样精炼,每封信都像个老伙计,与你促膝长谈,谈写作、谈文学、谈生活、谈理想,当然咯,也会谈钱。在这些信件里,不仅能看到幽默的作家“医学是我的发妻,而文学是我的情妇”,还能看到自恋的作家“您在聆听了像我这样的聪明人和天才的教诲……”,甚至能看到一个老司机“至于说到妓女,那么在这一方面我一度是大专家,不说远的,就在今年夏天……”。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会随着作家的情感而悲喜交替,有时候会因作家的一句妙语而忍俊不禁,这种近距离观察大作家的机会,怎能让人不兴奋和激动呢?
上海译文的装帧很精美,封面设计一如既往的美观,精致小巧的一本书拿在手里,是伟大作家沉甸甸的一生。喜欢契诃夫的同学一定要读一读他的书信,去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他认识他。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四):写给契诃夫的一封信
最尊敬的安·契诃夫!
现在是2019年,5月2日。我在位于俄国南部的中国北京给您写的这封信。还记得您在前往萨哈林途中的第一个外国港口香港吗?北京就在俄国和香港中间的某个地方。这会儿这个地方正是春天,天气稍稍有点燥热,不过总体还是宜人的。唯一一点不好是最近城内都在飘扬着柳絮。说全城都在飘扬并没有夸张,柳絮劈头盖脸地往鼻孔里钻。小区楼下通往便民菜摊的路上每隔几米都会堆积一团扫帚大的白色棉絮。作为一名医生,您应该知道,这种天气对于鼻炎患者来说可有得受啦。不过我暂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我读了很多您的书信和一些您的小说,还是先介绍一下自己。学历史的,读过大学和研究生院,2017年底开始在北京上班。单身,不富也不穷,靠工资过活。还有一点:我在欧洲期间游历了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跟您一样,我很喜欢意大利这个迷人的国家。
您可能会很奇怪,为什么我要给您写信。原因有三点:第一,我很喜欢您的作品,也很尊敬您的人格。去年中国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您的书信集,让我看到了更多面向的您。书信世界里的您太可爱啦,让我不禁也想通过这种形式写些东西。第二,我迷恋俄国。您应该不会觉得奇怪吧?毕竟俄国有您心目中永远年轻的托尔斯泰。第三,我正在经历步入三十岁之前的迷茫。
在您30岁之前的两封书信中,我找到了关于年龄的共鸣。 您也是认可一个人到了30岁是要过一些与至今所过的生活不一样的生活的吧。在给哥哥的一封信里,您说“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是认真而又具有刚毅性格的了。”在离30岁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您也会感到“真糟糕”,明明感觉自己才22岁。我现在就有这种苦恼,已经快30岁了,但还没有摸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各方面的压力扑面而来,有点超负荷。不过请放心,我能搞定的。
跟您一样,对文学作品,我也不太会谈论“艺术性”。我只会区分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而不会区分艺术性高的和艺术性低的。此外,我也喜欢《战争与和平》。可惜我不是医生,所以就算我在安德烈公爵身旁,我也不能把他医好。不过我想我会尽力在公爵人生中某个难忘的时刻陪他说说话,关心他的存在,倾听他的思想。
差点忘了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乍一看会让您觉得陌生。举一个例子,还记得您在一封信里表达了对收信人将您的私人信件给他人看的不满吗?这种事在我们这儿太普遍了。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用一种叫即时通讯工具的东西代替了纸质信。信息发出了对方立刻能收到,而且如果对方愿意的话,转给他人看的成本极低,手指操作一下,本来预期给一个人看的信息可能会被几百个甚至更多人看到。不确定您会不会喜欢这种沟通方式,我的总体感觉是,沟通方式的便捷并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缩短和关系的亲近。有时候还是孤独得要死。相信您已经发现了,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经历了科学和技术伟大变革的洗礼,但生活仍然“不过是由灾祸、琐事和鄙俗行为组成的,而且它们是互相夹杂和交替着的……”唉,哪个时代不是呢?
跟您那会儿一样,在我们时代很少有谁向世界提供了哪怕一滴酒精,这个时代让人彷徨不安、感到抑郁和枯燥。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都抱有和萨佐诺娃一样的看法,认为人间不值得,认为寻找某种崇高和遥远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不值得的、甚至可笑的。您已经在信里面斥责了这种“绝望的哲学”,那几段非常让人解气。
请原谅我写了一通有的没的。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五):(转载于微信书友:单)心之声
全书1121页,挺长的,但不闷。
契诃夫像个抒情诗人,他小说中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总能扣人心弦。
重新认识他,是被奥兹的书评集摘要吸引,里面引用的恰是他那篇描述倌材铺老板的短篇小说—-如此简洁、流畅,这颠覆了我对以冗长著称的俄作家的印象。
随着阅读的深入,便可知道安契诃夫对“简洁”的追求。这些书信集除了他自己与编辑、友人、亲人的通信,还有他对写作新人作品的点评回信。信中,他提得最多的就是简洁,小到标点符号,再到句子长短、形容词运用、人物多寡、景物描写......,他在回复女作者时,甚至鼓励她们像雕琴一样雕塑自己简洁的写作技巧。
契诃夫的专业是医学,但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二十岁左右就开始写作,文体涉及多方面,可以说是以写幽默段子起家。按他自己所说,行医之余时间有限,所以所写的小说都很短。
安,是一个高产又勤奋的人。他阅读也十分神速。我想这也许得益于当时的文化氛围。虽然当时俄推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但写作氛围却相当活跃。作家间的交流也很频繁。安对初出茅庐的高尔基十分赞赏,觉得他才华横溢,在信中就无数次劝高从偏僻的地方迁到文化中心彼得堡生活几年,与名作家们交流。
安对新人的态度是非常亲切的。在他看来,好像谁都可以写作似的,读他的短篇,也时常有那样的错觉—小说不难嘛,可以这样写,可以这样写,什么都可以写。契诃夫的脑中有使用不完的素材,为了吸引朋友来家里玩,他甚至免费提供写作素材。他是天生的小说家。对于新人来说,如能有一个这样的榜样和引路人,该是多么幸运。除了作品指导,安还帮忙引荐,甚至连稿费标准都和盘托出,可谓用心良苦。
契诃夫的一生很短暂。二十岁写作,三十岁获普希金文学奖,四十岁将全部作品卖掉,获得七万多卢布,花两三万在乡下建了梦想的庄园,结了婚,四十三步病逝。
契诃夫的妻子是一名演员,婚后两个人也两地分居,但从书信来看,关系不错。只是契诃夫患有肺病,身体日渐衰弱,时常咳血。可能是俄罗斯的冬天太寒冷了,患肺结核或伤寒的人很多。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无异于绝症。契诃夫虽然是个医生,但显然对自己的健康也无能为力。但尽管疾病缠身,他的书信中却始终是幽默风趣诙谐的。只是到生命的后期,信越写越短,不能写作的他,一个人生活在乡下,十分孤寂。
契很崇拜列夫托尔斯泰,甚至觉得托是他年轻时候的信仰。契是一个怀有正义的人,从他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对左拉的评论等可以体现出来。
契虽然重病在身,但依然游历了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曾到过香港,对繁荣的商业赞不绝口。为了收集资料,他还深入霍乱疫情蔓延的流放地工作。他不只一次的说过,写作是他的妻子,行医是他的情妇。他一生诲人不倦的写作,大家庭的生活来源也是靠写作收入,行医反而像做慈善,常常不收病人的钱。把作品卖掉之后,他确实参与了很多慈善事业。由此可见,他的善良与慈悲。
有人评论说这本书翻译不行,我不懂俄语,但读完感觉还可以。凡事不能太苛求。何况契的好友《洛丽塔》(Lolita)的作者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说,契诃夫的作品,就算翻译不行,也是值得看的。
我也认为,经典的光芒是无论如何也遮不住的。
我欣赏契的简洁、流畅,更崇拜他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他对形形色色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他鼓励作家生活在人民之中。他讲究人物的真实,而非杜撰或创造。这些想法与技能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即已具备,可见他思想的成熟与认知的维度。
契是很受女孩子欢迎的,不知道是太过痴狂写作还是家庭困窘的缘故,他很晚才结婚。他的初恋是妹妹的同事。因为久不承诺,分了。还有一个有夫之妇全然爱着他。即便用现在的眼光,安也算是一个美男子。可惜,他的婚姻生活十分短暂。也没有留下后代。
读他的信,仿佛在倾听一个真诚又可爱的诗人的心声。纯粹又纯粹。你会为那些友情动容,然后无由的想起那美好的书信时代。
果真被木心先生的那首《从前慢》击中: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好怀念打开心扉,聊到天光的旧光。
总之,这本书信集陪我度过了一个漫长又短暂的新年。不论是在火炉边、田垦旁、摇摇晃晃的渡船上、宁静的海边......他总能令我筦儿、开怀、沉思。
也许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人所具有的力量。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