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全5册)》是一本由[英]玛丽·诺顿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1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全5册)》读后感(一):何谓安全
这一周又将《借东西的小人》重温,每个假期看,都会有新感受。小说的最后写道,我们真的安全了吗。我想,相对于借东西的小人,永远不会安全。他们曾狂妄自大说,人类是为他们服务的。也曾畏惧到自身的渺小,辗转于野外河流与天空。其实我们人类亦然,妄视自然规律,打着征服自然的口号,乱垦乱伐,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最终在大自然的愤怒下,敬畏自然,辗转于海啸沙尘暴泥石流之中。我们始终做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像借东西的小人和人类的关系一般,我们始终是危险的,从不安全。可就像借东西的小人一般,方法总比困难多,短暂的安全我们还是可以拥有的。因此活在当下,唯有此法。我不再憧憬美好的未来,因为我知道未来的美好就在于可以畅想,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即便如此,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依旧会努力,向着它一步步前进。最近也在试着控制自己的脾气,反复告诉自己,慢慢来比较快。
《《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全5册)》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曾是阿丽埃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时光书海,转载请联系作者!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工厂在不停地生产别针等这样的小物品,而你家也总在买它们,但是一到用的时候,你就找不到了?不管你小时候是否发现了这个可疑的点,现在你再想想自己家里,是不是也经常掉一些小物件呢?似乎有什么人躲在你家里,然后趁你不注意“偷”走了一些小物品。对,在童话世界里,英国作家玛丽·诺顿的笔下就有一群这样的小人——他们自称“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就是借东西的小人之一,她是爸爸波德和妈妈霍米莉的女儿。
也许看到这儿,你会对借东西的小人这种童话人物感到嗤之以鼻,但是在他们身上,其实有很多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遗失的东西,特别是阿丽埃蒂。
好奇心
阿丽埃蒂是一个借东西的小人,常年居住在地底下。外面的世界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她几乎对外面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在很多时候,她坐在通风的格栅上,看着外面的天空发呆。那些蓝天白云,那些花草树木,那些行走在草丛间的小虫子,甚至还有院子里睡懒觉的猫……对她来说,都是值得去探索的新事物。后来被迫搬家的时候,阿丽埃蒂无论是在野外,还是在小溪上漂流,都对周围的很多事物表现出了好奇心。她的好奇心,也给她父母在逃亡的过程中增加了不少乐趣,感染着一家人共同享受流浪的酸与甜。
好奇心驱使着阿丽埃蒂去尝试探索着身边的新事物,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在一家三口中,只有阿丽埃蒂认识一些字,就是因为她对人类文字的好奇。而她的识字能力,也在日后拯救过他们好几次。好奇心使阿丽埃蒂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越来越优秀的借东西的小人。
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呢?其实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当你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的时候,你也就有了同理心。对于阿丽埃蒂来说,她有着极强的察言观色能力,每次当她和爸爸妈妈在谈话过程中发现气氛有点不对劲时,她总能够猜出大人们的意思,然后适可而止,尽量不去伤爸爸妈妈的心。还有斯皮诺,这个曾经在阿丽埃蒂一家在外流浪的时候帮助过他们很多的小孩,因为他一直是自己一个人住,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显得有点孤僻。很多时候,就连作为妈妈的霍米莉也理解不了斯皮诺的一些“野蛮行为”,但是,阿丽埃蒂知道斯皮诺到底是想干啥。
如果没有了同理心,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真正理解别人所传达的意思。因此,同理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就像阿丽埃蒂,拥有了同理心,她就能够理解父母内心为了她好的意图,理解斯皮诺某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甚至还能够和一些人类交上朋友。
自信心
阿丽埃蒂的自信心,其实也是来源于她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好奇心让她了解更多的事物,同理心让她能够真正理解别人的意思,有了这些,阿丽埃蒂在做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展现出一种自信的魅力。
在被一对贪婪的商人夫妇抓到后,阿丽埃蒂一家被关在商人家高高的阁楼上,四周的出口都被死死封住了,除了高高在上的天窗。一整个冬天,他们都被这对夫妇关在这里,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命运——被贪婪的商人当做赚钱的工具放在众人面前展览。一想到这儿,爸爸波德和妈妈霍米莉都忍不住感到绝望。可是,我们的阿丽埃蒂却不一样,她正在看着房间地板上的报纸,有时候对着报纸就能够发呆几个小时,似乎丝毫不担忧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在阿丽埃蒂的心里,一直都充满着逃生的信心和希望,她相信他们一家人一定可以逃出去的。果不其然,阿丽埃蒂在报纸上发现了一个逃生的办法——做个热气球然后乘着它飞走。最后,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确靠这个办法逃走了。那个热气球,使他们一家人从绝望转变为对生的希望。
虽然爸爸波德和妈妈霍米莉比阿丽埃蒂更成熟,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还是阿丽埃蒂的自信,让他们得以逃生。
在读“借东西的小人”系列故事中,我们认识了阿丽埃蒂。她的好奇心、同理心和自信心,曾几何时,我们其实也拥有过。小时候,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我们对一切的好奇,让我们不断地长大成人;我们对身边人的体贴和理解,让我们不断地收获温暖;我们对于自己的选择的自信,让我们变得更果断。可是现在,我们似乎觉得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东西不多了,朝九晚五的生活索然无味,很多由误会引发的争吵此起彼伏,路上的诸多坎坷让我们犹疑不决……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阿丽埃蒂,只不过在成长的路上和她渐行渐远了。童话本质上就是对人性最初的回归,在借东西的小人这个童话世界中,愿你能够寻回自己所丢失过的东西。
《《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全5册)》读后感(三):关于结局
看完之后感觉结束得太过突兀,好些冲突也没有解决,于是便做了一点搜索,在外网上发现了一篇帖子。帖子里有人说,第四部初版的结局和现在的版本是不一样的。似乎作者在最初写第四部的时候,是把它当作系列完结作写的。但在21年后(第四部和第五部之间差了21年,而作者花了11年便写完了前四部),她又改变主意,想要再续写,便重写了第四部的结局,于是便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
原帖内容——
"the story still goes on, but it is your turn now to tell it. much will continue to happen - things about which your guess will be just as true as mine. ARrietty will marry Spiller of course (we all know that) and they will have a fine adventurous life - far freer than that of her parents. Pod and Homily will be amazed at the distance 'these children' travel by boat and by the house they build a,on the tree-roots in the river bank - rooms upon rooms, with overhanging terraces; and their own secret well of spring water. Homily will grow anxious if they stay away too long, although messages will come downstream pretty regularly in the forms of skeleton leaves, rare grasses, or flower petals of certain colours - each with their own coded meaning. But as the years go by and Pod. Growing older, climbs less easily and tires more quickly - she will become fonder and fonder of Spiller, who will care for them both to the end." ……"what I do know for certain is that Mr and Mrs Platter cut their losses at Ballyhoggin and went to live near Mrs Platter's married daughter in London. THeir last known address was 'Arundel', 105b Lower East Sheen Road, Surbiton."大意就是阿丽埃蒂和斯皮勒最终结婚了,在河边一颗树的树根下建了房子,并且乘船去了各种各样的地方冒险,还会定期用河流给波德和霍米莉寄去树叶或花瓣做成的信件。而普拉特夫妇并没有继续追踪小人,并搬去了伦敦。
作为斯皮勒党看到这个还是蛮开心的。虽然新角色也蛮可爱,但是斯皮勒与读者共同冒险了四本书,积累的感情还是不一样的。而且第五部结尾两人的关系居然停留在了争吵后,就让人很难过,看到初版结局也算得到了安慰。
帖主没有提到阿丽埃蒂的父母最终有没有留在模型小镇里,但我猜想应该是留了下来了,毕竟没有比这更加完美的居所了(再加上原文又提到了用河流寄信给父母,而模型小镇正是建在河边的)。但或许这也正是作者想要改变第四部的结局,并再写续作的原因。
我第一次读到修改过后的第四部结局时,第一感觉是揪心,感觉整个故事的基调都突然开始变得沉重。而前三部的结局都没有这种感觉,哪怕是发生了坏事,也基本上是以轻快的感觉结尾的,就好像第四部的初版结局那样。
第四部的初版结局和现在的结局间最大的区别可能是与人类相处的问题。在初版结局里,我猜测父母或许仍然不知道孟奇斯小姐已经知道他们的存在,又或许是知道了,并接受了。而在现在的结局里,阿丽埃蒂因为孟奇斯小姐的问题而与父母发生了巨大的冲突,而第五部的结局也很灰暗地暗示了小人永远无法在人类的世界中得到安宁。在第四部初版出版后的十年间,作者或许发生了些什么思想上的改变,认为小人永远没法和人类真正友好地相处,于是重写了第四部的结局,并又写了续作。
不过第五部结束得十分突兀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原本猜测,或许作者有写第六部的打算,只是没能在去世前写出来。但我又去翻了一下作者的维基,然后在她的作品介绍里发现了这条——
Poor Stainless: A New Story About the Borrowers (1966)1966年,是第四部出版后的五年,第五部出版前的16年。我有点兴奋地去搜索了这本书,但发现这是前传故事。
而作品介绍里还有这条——
The Complete Borrowers Stories (1983) — omnibus, excluding Poor Stainless, issu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he author1983年,正是第五部出版后的下一年,似乎作者也认了这全五部便是完整故事了。
我的搜索之旅最后抵达到了一个让人失望的结果,但还好至少还有一个初版的结局能让我得到一些慰藉。
《《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全5册)》读后感(四):《借东西的小人》:小人的世界也是个“大人”的世界
《借东西的小人》(又译《地板下的小人》)是玛丽·诺顿的系列小说的第一本,这一系列幻想小说畅销西方很多年。曾获1953年卡内基儿童文学奖,2007年入选“七十年来十大童书经典”。
几年前把所有有关宫崎骏的动画看了一遍时,喜欢上了这个故事,甚至用截图的剧照当电脑桌面,几年都不曾换过。《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是宫崎骏编剧,故事和小说有差别,但大体框架还是不变的。
今天想写的,仅是这本小小的书中的内容。
你永远在我心里 / 你让我有了生存的勇气男孩(没错连名字都不给)因为生病而被送到乡下姑婆家休养,他在这里遇见了借东西的小人一家。
他和阿莉埃蒂争论关于“借”的问题,起初他说他们的行为是“偷”,而小人们是“小偷”;而阿莉埃蒂“据理力争”地告诉他,这是“借”,不是“偷”。
这段看似没什么营养的情节,其实大有玄机。
在故事的后面,小人一家被德赖弗太太发现后,男孩为了保护小人一家,和她有一段类似的争吵——
德赖弗太太说男孩是“一个鬼鬼祟祟、偷东西的讨厌小废物!”,说小人一家是“可恶、狡猾、卑鄙、下流、吱吱叫的小……”(省略号中是被男孩插嘴打断的“偷”字。)
而男孩在此时,强调自己是个“借东西的人”,小人一家也是“借东西的人”。
由此可看出,男孩前后态度的变化。起初男孩并不认可“借东西的人”这种说法,最后却认同了,甚至将自己偷拿玩具室的东西给阿莉埃塔一家的行为,也说成是“借”。
男孩在和小人一家的交往中,慢慢地改变了自己对小人生活方式的看法。
这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小孩子比大人单纯,比大人想得少,不会考虑太多,易接受对世界的看法。
二是人是可以和不同于自己的物种和谐共存的。就像男孩一样是可以接受异于自身的事物存在,还有姑婆和波德可以安静相处,甚至能对其施以援手。只是总有些人接受不了与自身有差异的东西存在,以险恶之心度之,甚至加以利用。
电影和小说有差别,这个人物应是小说第二部中的人物小人世界的生活,其实也可以是人类某种行为、某种想法、某种隐秘的隐喻。
小人一家住在离门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们住在地板下面。他们没有家具,没有用品,没有食物,所以他们要到地板上面来取。”他们看见的天空是深棕色的天花板,天空是拼凑起来的而不是完整的。
“所有地板下的小人,只要不慎被看见,就只能搬走,匆匆地,慌慌的。他们不可能在人类的眼皮底下过着童话的生活,真正童话的生活不可以被人类瞧见。”
住在离门很远的地方,不可以被人类看见,小人的世界也需要安全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全地生活着。人也会时常缺乏安全感,即使在这个和平的世界,也会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人类把他们当做老鼠对待,会招来猫捕抓他们。这又何尝不是人类内心恐惧的隐喻。
可是,就像小人一家那样,努力生活,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弄来一颗土豆。人也是如此,努力摆脱恐惧,减缓负能量的堆积。
同样,小人们常常生活在地板之下,所以他们亦渴望蓝天白云,渴望阳光和自由地呼吸。就如同人类,没有自由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阿莉埃蒂一家小人一家,就是人类家庭的复刻。爸爸波德是家里的支柱,所有的生活来源,都靠他几十年辛辛苦苦地去“借”。他能够躲开人类的“耳目”,“借”来生活所需的东西,为了生活更好,他会借的来更多东西。
而妈妈霍米莉就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和女儿,为在外的丈夫担心,为女儿的不听话而“狮吼”。而且,她就像许许多多的女人一样,渴望安稳舒适的生活,即使知道丈夫“被看见”,事情不明朗之前,也绝不愿意搬走。霍米莉也是很典型的女人,尽管不再年轻,在男孩掀开他们家屋顶的时候,作者那生动的描写,把她注意形象的窘境刻画的惟妙惟肖。“没有东西能使她移动。一股怒气从霍米莉心中慢慢升起:竟有人看见她夹着一头卷头发夹子。”她也是个自私的女人,并且不易满足,得到一个好的东西,又想得到更多,于是男孩愿意给他们取来。这也是他们暴露的原因,如果不是房子里丢失的东西太多,男孩频繁地和他们交流,也不会引起德赖弗太太的注意。但是,她对家庭的照顾却是无可指责的。
而阿莉埃蒂则是活泼可爱的女儿,聪明又好奇,勇敢又不失智慧。她和男孩的相识,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的意味,到慢慢破冰。她为男孩念书,站在草丛里,迎着阳光和他聊天。她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和“大人”的世界构建了联系。
“人渣子是为借东西的小人而存在的——就像面包是为了黄油而存在的一样!”阿莉埃蒂说的有理有据,但是其实很不堪一击。因为她是站在小人的立场所言,所为的也是小人世界的利益。就像她对男孩说,“大人”是为了这个(小人的生存,提供食物等)而存在的,而“大人”世界正在死绝。
而男孩告诉她,事实正好相反,“小人”正在死绝,“像我这种大小的,要比像你们这种大小的多。”并得以地威胁阿莉埃蒂,世界上每人会相信小人的存在,而她将是他见过的最后一个。
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小人”世界在维持着“大人”世界的平衡,人类应该对他们友善一点。
无论怎么看,都像是两个小孩在拌嘴。但是,他们所说的内容,却无法不引起人的深思。如果人类不善待地球物种,也是不善待自己,总有一天,真的会走向“死绝”。
两人在草地上交谈(假装看不见男孩的坏笑)看过《格列佛游记》的人大概都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小人国,但是那个小人国基本是没有“大人”存在的,主人公不慎进入之后,成了巨人。
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巧妙地用了模棱两可的方式。她不给男孩一个名字,只到是故事讲述着梅太太的弟弟,三番两次表示可能只是在乡下休养男孩杜撰出来的故事。因为至此之后,每人再真正见过小人。(当然,在这本书之后的几本书里,作者依然写的是阿莉埃蒂一家的故事。)
“故事从来不会真的完了。它们可以一直说下去。只是有时候说到某一个地方告一段落罢了。”梅太太如是说道。
而借东西的小人是不是真的有?是否仅是男孩的幻想?但一定是作者的幻想,我假定她也没见过借东西的小人。
备注:人名小说译为“阿丽埃蒂”,电影译为“阿莉埃蒂”,因为本人电脑输入法先前用过电影的名称原因,懒得换所以就用了电影的译名。故此周知。
2018/09/09 于STU 当归
图/ 来源网络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