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小学365天》是一本由谭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精选点评:
中国孩子在课业之外能get的技能,国立小学都在学校里学习并锻炼着了
抽了几天上班时候的碎片时间看完了,真是感叹我国的教育跟日本是有距离的。人家对学生的关怀真的是无微不至而又不是溺爱。
此书展现出的日本小学的素质教育水平让人十分震惊
从这本书了解了日本小学教育和中国小学教育究竟有什么不同,教育的开放性,体验性,关注生活技能和健康,与家长的通力合作,这种严谨,传承和开放的教育精神值得学习。 1.有计划是理所当然的,计划就应该是细致入微的。 2.目标不是空话,让孩子们在每一天感受到目标的点滴实现。 3.走入社会之后,比学历更重要的是体力和交流能力。 4.自信,必须是自己抓住的。
参与式观察者的记录,挺真实的,给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以启发,不过我说不上多认可这样的培养。
前半部分很好读,后半部分略显啰嗦。日本人对规矩的制定和执行,事无巨细,严格实施这方面这让人佩服啊!
长知识,那些孩子上下学都归学校负责,放学后学校不主动布置作业,什么细节都给你安排好,家长配合好就行,虽然家长任务很重。还有写成长日记是个好习惯
润物细无声
大开眼界!日本妈妈们虽然不工作,但是承担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分工。日本的教育真是精致到极致,看完如同农耕文明见到工业文明一样受到了一万点冲击。
读过《日本四季》之后再看这个,有很多熟悉的细节。欧美盛产理论,在教育理论言必谈欧美的时候,不妨看看邻居的做法。他们在日常所有生活细节中渗透教育的力行,不是随便能做到的,与总是改来革去地耍花招,毕竟不同。一边读总想到王阳明。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一):365天的日本特别体验
作者在80年代曾赴日本留学,之后担任自由撰稿人和翻译,在儿子11岁时决定将其从北京转入日本东京读国立小学国际班六年级,于是妈妈和儿子都经历了与中国教育完全不同的、措手不及的一年时光。她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希望与中国父母及教育工作者交流,而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很多教育知识,真的很有意思,部分值得借鉴和践行呀。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二):《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谭琦
2019.11.7 在图书馆就一直读者,像是听一个妈妈讲故事一样,抱着好奇心读完。 故事很真实,因为是18年出版的。感受到外国文化的不同,尤其小学教育方面。 ☞服装方面,不同场合,不同制服。有运动服,游泳服,清洁服……仪式感真的是从小习得的习惯了。更加了解,《人生果实》纪录片里面,老人们即使只有一两人,吃饭也是极具仪式感! ☞文化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注重反思。比如艾蒿年糕,品尝春天的味道,真的感觉很赞♥ ☞素质教育,注重动手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从小学就以学生为主体安排计划实施活动,例如运动会等。 ☞品德教育,比如社会交通,体谅文化。 读完整本,又看了些许网络评价,说日本小学教育是不错的,但高中就比较偏应试教育了。 不过小学教育,像手工课,书法课,家庭课,移动课程已经开设兴趣班等等,真的很赞啊,感觉!孩子从小学就培养自主独立的能力,做计划,交朋友。虽然服装可能有点繁琐,但礼仪文化也有间接积极影响。不必等再入职场的时候还要特意去做功课,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虽然现在还不是老师,但是读完更加想要当一名小学老师了呢!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三):打磨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的面貌与品质
下午在B站,看清华大学的写作课,是的正如很多人发的弹幕所表达的,麻麻我上清华了!
言归正传,这一本介绍日本小学教育的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入学报到时,学校发来一本印有学校名称的日记册,要求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开始写日记。 总结日本国立小学的教学特点,应该是:学得少、做得多、写得多。学得少,为的是多做、多写,有目的的自学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多做,多写,这是实现完美平衡的必由之路吧。 写作需要观察、宏观和微观思维、运筹和组织等许多方面的能力,全面的思考、策划和观察、描述能力等,都因写作而得到培养和提高。经此锻炼,孩子们在人前发言可以出口成章,而且,针对某件事情可以习惯性地说出经过、其间的体验、自己思想的转变以及收获等。在写作上也像发言那样,包括:开始怎样,后来怎样,自己开始怎么认识的,后来经过什么事情又怎样转变了,最后是结果和收获、展望等,有层次、有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行文节奏和韵律。梦想成为一个作家,我知道路漫漫。 我的根本问题是学的多,而做的写的太少了。比如学日语,觉得一下能够学习一个单元,但只是去理解了语法,没有扎实地一句句听写,最终不会写不会说不会听,没有用用的。学习语言一样只有多做多写,浮于表面的多学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日本人的特性很实在,他们奉行的准则其实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但是他们真的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比如干净,比如有礼貌,非常简单的两个行为规范,你去了日本才真正看到什么是干净,什么是有礼。任何的,不求多,不求快,只求一点点去做不断积累反思,提高改进打磨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的面貌与品质。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四):读后小感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主要记录的是作者的儿子从11岁转学到日本小学,在东京学艺附小学习和生活的一年时光。作者以亲生经历,深入了解和思考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非常适合家里有学龄儿童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本来作为家长的我,在阅读的时候便不自觉地在心中发出赞叹,日本人办事真真严谨细致!具体体现在学校为学生操办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从学生早上出门,到下午放学回家均有具体的规划。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学校注重素质教育,更是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国立小学的学生训练有素,竟连作者才转学一年的儿子,也能在短短的毕业季里完成“百合岛”活动、音乐汇报会、毕业歌剧等活动。而且所有的活动的活动都是由学生一手策划、组织完成。像这种大型的活动,在国内至少是初中才会举办,参与到其中的更多的会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区别,日本的教育是将学生当成成人来教育,学校的教育侧重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毕业以后即可以作为一个成人生活了,他在学校已经学习各种生活常识,会洗衣做饭;有审美情操,会学短诗词,懂得欣赏音乐、歌剧;有良好的体魄,小学就已经完成1小时的海泳训练。在懂得如何生活之后,再去学习,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即便是走出校园也会生活得不错。
还有一点就是,国立小学那么多的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少不了家长在背后支撑。而在日本这个家长一般是由母亲担当,母亲即要处理家庭琐事,培养教育小孩,还要时不时参与学校的活动,用作者的话来说真的“非常厉害”。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普遍。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五):小学教育的多面镜之日本教育
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女儿明年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作为一个总是向书籍求答案的人,感觉也是做一点准备。因为还不曾亲历过国内的小学教育,所以不太有很具体的对比。但书中的描述还是会让人感慨。
通篇读下来,给我强烈的感觉,日本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上的目标在于通识教育或者说全人的教育。我觉得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小学阶段教育所缺失的内容。这种缺失不仅仅是知识的缺失。小学阶段,当过多的精力只是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确实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常识教育以及全人教育的缺失,我作为一个高校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会发现,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部由所谓成长的创伤造成,而只是因为缺少对事物和世界的基本的理解。
另外一个是社会和父母(也可以说是母亲)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学生上下学的路线规定,交通安全的配合,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的推进。如果不是举全社会之力,根本无法做到这样。当然这与每国具体的国情也有紧密的关联。如今听到最多的话题是作为小学生的家长是多么辛苦。从笔者的记录来看,作为日本的父母绝对比中国父母在小学阶段要参与的学校活动要多得多。(不知道日本妈妈是不是也有抱怨哦)
而所有这种基础教育的状况,我不确定,是不是建立在一种完备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我还不太了解,但感性认识上会觉得,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的状态就是一个不断打补丁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有比较完备的体系和理论作为支撑,近几年感觉也在不断改革,而这些改革也不是完整的变革。
记得以前在某一次心理咨询的培训上提到,日本这个民族如果说有某一种民族人格的话,那就是强型的人格。在这本书里,我似乎也看到这种强迫的特点:任何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则,有了规则之后,严格按照规则去执行。这就是强迫型人格背后的控制感吧。
等女儿上了小学之后,也许对两国之间的小学教育能有更多的对比和感性认识,如果可以的话,能对基础教育理论有更多的学习。
书的记录非常详实,文字也干净朴素,还蛮好读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学校老师那些简短的点评。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