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之徒》是一部由拉契得·波查拉执导,贾梅尔·杜布兹 / 罗什迪·泽姆 / 塞米·鲍亚吉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外之徒》观后感(一):真实的革命
刚刚那位老兄拉灯,吹灯拔蜡了。就看到了这部电影。革命往往是真实残酷的。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自由。知识分子干不了这事,因为太残酷。知识分子挑毛病没问题,设置合理的流程和结果没问题,找理由举例子没问题,就是“干”不行!!!
《法外之徒》观后感(二):政治斗争永远都是一个尴尬的题材
作为电影,政治斗争永远都是一个尴尬的题材,正如艺术与政治的永恒对立,脱离个人生存与尊严的所谓“伟大使命”只能成为投机者的棋子,炮灰的牺牲永远都是阴谋家的垫脚石,“革命”早已成为了一个空洞、无聊、残忍而又让人厌恶的词汇。
老二最终的人性回归显得如此虚假而生硬,你能指望禽兽在一夜之间变成人么?剧情如此设计和我们熟悉的某些所谓革命者愚弄大众的伎俩其手法竟如此相似。
《法外之徒》观后感(三):革命&人性
一切所谓的革命者都只是政治家手中的棋子,首先通过小规模的冲突导致双方矛盾(仇恨)不断深化,然后通过出乎意料的和平游行诱使警方大规模的血腥镇压,最后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独立)。
整个影片也随着Abdelkader的感情变化得到发展,从最初为革命冷酷无情(因政见不同、挪用公款杀人,甚至连亲兄弟也曾不想放过),到后来为女人流泪,最后为了弟弟赴汤蹈火。
导演也许在告诉大家革命冷酷无情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从这点看同为印度支那的甘地之伟大...
《法外之徒》观后感(四):《法外之徒》
一个退伍军人、一个政治犯、一个匪徒,三个亲兄弟架构的一部关于阿尔及利亚独立解放“战争”。叙事本身没有问题,但也并非特别出彩。对于阿尔及利亚算是一部主旋律。
影片从一开始就赋予了三个人物特定的意义,老大作为法军参加了越南战争、老二在巴黎受到牢狱之灾,三弟在阿尔及利亚行凶后来到巴黎谋生。他们一个家庭就代表了整个民族,而老母亲的强势也同样表现得异常民族性。
电影从来没法和政治分开,特别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俨然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代表导演了。影片能在嘎纳入围竞赛单元也说明法国在艺术方面的“自由民主”追求。
《法外之徒》观后感(五):开头的大屠杀颇煽
当我们决定有所改变,建造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结果悲哀的发现没有阶级根本就无法进行改变,然后重复着每一次历史,用无法纯洁的开端来进行着一场场无谓的革命。
以上只是单指理想主义者如果真的要或得成功就要把自己变得不纯粹,否则永远就是炮灰,所以炮灰是可悲的,但是必要的,问题是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是被利用者,还会坦然的去执行吗?
电影本身侧重其实还是有点模糊,我相信任何一个政治体制的产生,伴随着的都是无比血腥的内部斗争和外部战争,大义这种东西在实际斗争中永远是昙花而已。获得成功必需不择手段,毕竟革命结果重于过程。
人其实只要农妇、山泉、有点田就可以,所以才有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奴役他人乃至民族,只是从霸占的土地上进行不平等的交换,无谓,少点欲望大家都能过得很好,天天打个屁仗啊,打倒霸权主义的欧美帝国,......主义万岁永存。
不知所谓的不知在讲什么,本片颇闷,可看一次。
《法外之徒》观后感(六):我们唯有致以敬意
为了争取自己国家-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三兄弟在法国进行着不懈的抗争,那是用鲜血和生命进行的抗争。其实对于那些背叛的,畏缩的本无可指责,因为对于那遥远的祖国,每个身处异乡的人所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都是可以理解,我们唯有对执念于祖国的独立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致以无尚的敬意。没有他们,没有他们有时近乎于疯狂、近乎于歇斯底里、近乎于冷酷无情的执念,独立或者革命都只能是一句笑谈。而他们的执念不仅得到的是人民的爱戴,也得到敌人的尊重。如此得到的尊严,才是国家、民族不可被轻视的尊严。
此片在亮相戛纳电影节时受到上千法国人的游行抗议,但最终进入戛纳竞赛单元。在如今的法国(2010)对一部描写上世纪60年代法属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争取独立题材的影片,尚会敏感到这等地步,可见其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何等脆弱的神经,歌颂没问题,而掀开那不堪的伤口时,就会触怒相当一批利益的既得者,哪怕是已经久远陈旧的伤口。恐怕没有哪个历史上的强国没有这样的伤口,而对于曾经的罪恶的反思与惩戒才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外之徒》观后感(七):阿尔及利亚-法德的恩怨情仇
难道是德国人资助阿尔及利亚人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吗?主人公是去德国拿到了武器,片中那个给解放组织送活动经费的金发女子是否也是德国人呢?
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争夺欧洲霸主的竞争和恩恩怨怨,在二战后,仍然没有终结,阿尔及利亚的解放,难道是二战中战败的德国通过资助阿尔及利亚的抵抗运动而实现的,对法国的报复吗?正如主人公所提到的戴高乐在二战期间的讲话一样,法国人反抗德国法西斯是正义的,那么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也是正义的。你能说谁对谁错呢?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二战的后遗症,是二战战胜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另一个曾经的法国殖民国家,越南,不就是在美国的资助下,打败了法国殖民者,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嘛。但如果是脱了虎穴,又入狼窝,那么这样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人民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法外之徒》观后感(八):很多时候你要警惕"正义"
看花絮的时候,三位主演都说这是一部关于阿尔及利亚人为争取自由公正而奋斗的激情之作......我觉得他们上了导演的当,导演放了其他的东西在本片里,这些东西使革命正义的语境复杂,而这种复杂使电影得以极度地逼近历史。
这个片子会令较多我国观众觉得兴味索然----无论它的观念还是影像风格,借用一个极其恶心的词,就是不给力!为什么?
因为我们(包括我自己)没办法习惯那种正义的复杂,试想一个习惯「十月围城」价值观的群体怎么受得了----革命领导人策划利用人们的流血与死亡----我们的取向是牺牲光荣,我们拿正义当眼罩甘当革命磨盘边的驴子无视夺权残忍生灵涂炭。本片导演非常狡黠,他把革命者老二的领导处理得面目模糊连句"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话都没有。对于他们我的直觉是野心家和阴谋家,两次出现"流血对我们有利",足见编导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和警觉。
而与导演观念相辅相成的是影像风格。这种不过瘾的拍法非常不好莱坞克制煽情,对此我想导演是想尽力表明中立。此处有一个细微的例子:老大儿子新生,导演甚至都没给一个婴儿面部特写。为什么?
如果给观众看了这个特写就等于完全肯定了老大参与的革命,甚至带有劝说的意味,因为谁会拒绝为无辜婴儿而战的父亲呢?但这个特写没给在于编导的立场----他怀疑革命且全然不认同暴力。
如上,我觉得真是本片对国人特别有价值的地方。也许它不够嗨,但它足够理性,它从某个我们不熟悉的角度揭示了革命,而更深一步是可以分享对于暴政的思考----任何不由分说的强制都种下了暴政的种子。
《法外之徒》观后感(九):神话里面有魔鬼
去年5月戛纳市长率领上千名法国老兵举行大规模散步,试图阻止《法外之徒》亮相戛纳电影节:1945年阿尔及利亚激进分子屠杀法国移民引发塞提夫惨案,影片却把法国政府描写成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的纳粹,法国凭什么还要资助这部电影的拍摄和上映?市长大人肯定忘了:1975年在炸弹袭击的威胁下,颂扬独立斗争的阿尔及利亚影片《烽火岁月志》照样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戛纳电影节能够成为世界级的电影盛会,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密切相关。
法国人抱怨影片让年轻一代误解那段历史,作为那段历史的另一位主角,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FLN)有同样的感觉:为鼓动民众反抗殖民者,“法外之徒”无所不用其极。影片左右开弓,不愿呈现某个特定群体所理解的真相和正义,以致于两面不讨好,而这正是艺术家的荣耀所在。
二战后殖民地独立浪潮留给欧美的后遗症之一,就是神话反抗者或将反抗神圣化。《法外之徒》以Messaoud一家三兄弟的反抗经历,掀开了自由法国和反抗神圣的面纱: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后,FLN在巴黎开辟第二战场,用暗杀消除不同派别的政治分歧,诱使当局镇压,进而激起旅居法国的25万阿侨和阿裔的怒火。神圣、正义的反抗殖民统治居然充满不择手段的黑暗,神话里面有魔鬼!
围棋有句行话:恶手招恶手。法国警方猛烈报复FLN,酷刑、秘密处决成了家常便饭;后者大开杀戒,杀得巴黎警察下班后一度不敢穿制服上街。当局干脆成立了一个以恐反恐的秘密组织,大肆暗杀FLN成员,沦为道德侏儒。
当祖国与自由不共戴天,战旗为谁飘扬?用一位金发美女代表支持FLN的法国精英,编导的好恶一目了然。法国知识界的主流“爱国派”和以加缪、阿隆代表的温和、保守派,与萨特领袖的左翼阵营的论战之激烈,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本身。
“用行动而不是言词来承担义务”的萨特,仿佛法兰西爱国贼的照妖镜,他公开号召法国人联合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殖民者,以爱国就是不让政府伤害祖国的方式唤醒公众。侥幸躲过数次炸弹袭击后,萨特毫不退缩,与坚信“法国的官方政策背叛了法国的价值观”的让松等名流用游行、声明、演讲、输送资金等方式帮助国家的敌人(FLN)。
日益受到冷落和曲解的萨特,让人想起阿隆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鸦片”,浅薄、随大流并非沉默的大多数所独有。萨特是“躺在资本主义的温柔乡里咒骂资本主义的伪君子”、西方左翼“患有间歇性智力癫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在政治狂热的电击之下,陷入迷乱状态”,这些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却忽视了萨特真正的价值:反抗纳粹、反对美国种族歧视、批评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的虚伪、1964年谢绝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怒斥入侵捷克的苏军为战犯,因冀望于苏联(萨特后来承认自己在苏联问题上撒谎)而备受诟病的萨特从未改变大知识分子独立千秋的反抗者造型:政府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错”;政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偏激自有偏激的价值。意识到极权无法创造出公正、平等的社会,站在萨特肩膀上的西方新左派更加激进,反对跨国公司的“统治”、推崇人权高于主权、积极推动国际社会阻止种族屠杀等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空袭利比亚都能看见新左派的强硬立场对联合国和北约的影响力。
《法外之徒》阐释了来自左派的沉痛教训:无论理想有多么崇高和伟大,亦须以正义的方式去实现。1961年10月17日,FLN在巴黎组织游行示威引诱军警镇压,三兄弟当中的老二,从事恐怖活动每每遇难呈祥,和平抗议却惨遭射杀。法国、欧洲以自由平等著称,为何在殖民问题上如此伪善?萨特一针见血:“因为我们大家都从殖民剥夺中得到过好处。”
价值观的迷失、战争的肮脏与血腥、舆论界左右两大阵营的分歧、军队的叛乱,让法国濒临内战的深渊。1958年复出政坛的戴高乐将军,决意让阿尔及利亚人自己决定前途和命运。1962年7月5日,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法外之徒》戛然而止。
在细节处理上,影片的艺术成就或许不值一提,但在肯定阿尔及利亚独立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下,反思战争双方的恶行,“有如干将出匣,寒光迫人”,令表现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迈克尔•柯林斯》(1996年威尼斯金狮奖)、《风吹稻浪》(2006年戛纳金棕榈奖)等著名的欧洲左翼电影黯然失色。(新民周刊)
《法外之徒》观后感(十):直刺人心的微痛,浮萍命运——少量剧透,慎入
很好的历史题材剧情片。已经有豆友先发现了,观影时我也强烈感到同《教父》的相似,画面感,时间轴,人物关系,事件发展。。。
我相信这是贴近历史真相的,而非像《十月围城》一般只宣扬挥洒热血。演员的表演各自都很给力,我没有看过之前他们合作的《光荣岁月》,必须找出来看看。尤其是杜布兹,个子小,又有残疾,却表现出强大的角色气场。
三兄弟的性格,从小时候被从自己的土地上驱赶那短短的一段中就可以看出来。
老大最有担当,老二拥有理性和抗争思想,而老三最能逆来顺受,却又知道混世之道。
三人的命运随历史展开,并且一直紧密联系。
老三是最贴近现实的角色。
其实一直最顾家的老三,其混世之道却不被母亲所认同。在老大退役回家,老二出狱之前,一直是老三照顾母亲。三兄弟中最富有人情味的角色,也是真正能认清时局的人。他如同小强一般,知道个人命运在动荡年代的弱不禁风。但他不抱怨,不放弃。并且坚持个人理想——没错,就是拳击。融入自己的爱好,全身心希望能在这个层面上重新赢得母亲的尊重。“我的一生都在等待这个时刻,而你却让我放弃”,这番对哥哥的抗争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绝望与无奈!尽管这样,在两位哥哥革命事业的初期一直给予经济支持,在哥哥们遭遇生命危险时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营救,最是真性情,也绝对是真男人!
老大经历过战场,面对过太多的死亡,对生死已经超脱。对民族独立的向往,却又知道个人命运在革命过程中的脆弱。但其实内心仍有情感与纠结,对母亲的忏悔,对老三的保护。他不像老三那般随机应变,也没有老二那般教条和狂热,他明白的使命和定位,寄希望于自己的努力能为后代带来独立和幸福。
再看看老二,其实老二是最悲剧的角色。他的悲剧是命运式的,无法摆脱的。为什么这么说?老二是懦弱的,在两次动手杀人的表现中,在面对狱中友人和哥哥的死时,这种懦弱都本能性的爆发。但理性和革命大义让他找到了“借口”,找到了麻痹和催眠自己的方法。“我们都是牺牲者,不同的是你已经牺牲了”。与上校的对话中不难看出,老二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都有充分的认识,他的理性让他其实深刻明白自己的命运走向,也深知自己只是政治决策层手中的棋子,但他无法摆脱,因为他内心对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于是他只好用这种执着麻痹自己,驱使自己,承担命运的悲剧。被枪杀的一刻,也许老二反而松了一口气了。“虽然我知道自己看不到独立的那一天,我还是会为革命奉献我的生命”,这番对上级的表决心,其实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甚至是一种潜意识的期待。当死亡来临,终于不用再痛苦的自我驱使,可以结束这一切,让自己停下来,不用在挣扎,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懦弱,不用逃避和自我催眠。上校也说“你赢了”。赢有两层意思,一是暴力镇压其实是革命高层期待看到的,另一个层面,即是你先于我摆脱这痛苦的拘役了。
最后想想导演真正想表达什么,除了表现兄弟情义 ,记录民族独立的艰辛与牺牲,宣扬独立精神之外,似乎也在表达怀疑和控诉。客观的说,是一种揭露。
影片中老二上级反复强调的“敌人的镇压对我们是有利的,是必要的”,为了这种“有利和必要”,上级让老二制造被镇压的途径:组织罢工,组织恐怖袭击,组织大规模游行。。。只有被镇压,才能引发民族愤怒,尤其是才能点燃国内被法国政府安抚的民众愤恨,也才能让自己的党派在革命运动中占据领导地位!让人可笑又心寒的真相就是:独立和名族解放的确是正义的,也是所有革命组织的共同目标,但在革命道路上的选择和相互压制却加剧了人民的的痛苦和伤亡!还必须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麻痹许许多多的老二,驱使他们推进革命行动的具体执行。这些决策层敢说自己没有私心?!
越想越愤愤不平,梳理一下:老二原本只是一个具有抗争意识和理性认知的普通热血革命青年,在1945年一次公众游行被血腥镇压时,出于高尚的爱国情操保护国旗。后被逮捕入狱,狱中11年被革命上级洗脑,出狱后投身名族解放运动。想想出狱前领导最后的一剂紧箍咒,“所有的阿尔及利亚人都应该承担革命的义务,你永远,永远不能放弃你的使命,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的。”就像传销一般,上级将革命大义重于一切的观点植入了老二的大脑,让老二开始了痛苦的自我驱使和自我麻痹的过程。。。个人理想,家庭,人生意义,生活,这些东西都被抹杀了,如同《1984》中被“老大哥”一般,这个阶层控制着你的思想与行为,操纵历史与战争,而这一切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小集团利益。。。
老二的悲剧源于进入阵营。支持民族解放事业绝对是没错的,那错在哪呢?每个阵营都是一样,FLN这样,MNA肯定也一样。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也注定了老二的悲剧。。。
然而更悲剧的是,这样的老二肯定不止片中这一个。。。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