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支撑起生命和心理健康。
拥有它的人,主观满意度高,乐观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满意度低,焦虑恐惧。安全感有时是外在的,比如担心失恋、失业、生病等——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改善环境可以重新获得。有些安全感是内在的,例如家财万贯却常被贫穷的噩梦惊醒,这种不安全感来自脆弱的内心。
有过失恋经历的人可能会在下一段恋情中疑神疑鬼。曾经历过贫穷的人可能会对金钱的匮乏心有余悸,进而不择手段地「捞钱」。曾在深夜被暴徒袭击过的人可能对黑暗产生恐惧。还有人总被批评、否定,容易缺乏自信,于是会对未来充满焦虑,凡事希望稳妥保险,害怕生活失控。
儘管安全感更多是自己的事儿,但有一些人和事容易让人感到不安全。首先,一个熟悉的人,言行与往常不一致,比如性格温顺的同事突然暴跳如雷,原本如胶似漆的恋爱对象突然不冷不热等。其次,言行举止与众不同的人,比如表情阴冷、成天不说话、爱穿奇装异服者,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现容易给大家带来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无本之木,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关係,也很难用心生活。因此,既然安全感丢失了,就要努力把它找回来。
缺乏安全感其实是种「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负担、痛苦放大。我们要学会享受过程,而非一味担忧结果。